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导言 | 第9-13页 |
一、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9-10页 |
(一)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二、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0-11页 |
(一) 研究思路 | 第10-11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11页 |
三、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| 第11-13页 |
(一) 本文的创新点 | 第11-12页 |
(二) 本文的不足之处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主要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21页 |
第一节 主要理论 | 第13-16页 |
一、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13-14页 |
二、产业结构理论 | 第14-16页 |
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21页 |
一、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二、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8-21页 |
第二章 资源型城市大庆市产业发展历程 | 第21-32页 |
第一节 资源型城市大庆市发展历程 | 第21-25页 |
一、大庆市的初期建城(1959-1976) | 第21-22页 |
二、大庆市的中期发展(1977-2002) | 第22-23页 |
三、大庆市的后期发展(2003-现今) | 第23-25页 |
第二节 大庆市产业发展历程 | 第25-32页 |
一、传统石油行业为主导产业(1959-1976年) | 第25-26页 |
二、传统石油产业的延伸产业(1977-2002年) | 第26页 |
三、传统石油产业为主导,复合新兴产业(2003年-现今) | 第26-32页 |
第三章 大庆市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| 第32-40页 |
第一节 产业结构类型概述 | 第32-34页 |
一、石油开采产业 | 第32-33页 |
二、石油延伸产业 | 第33页 |
三、复合产业 | 第33页 |
四、新兴产业(金融、汽车) | 第33-34页 |
第二节 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| 第34-40页 |
一、产业结构单一 | 第34-35页 |
二、产业结构升级与创新不足 | 第35-36页 |
三、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| 第36-37页 |
四、计划经济形态阻碍产业转型 | 第37-38页 |
五、粗放型生产导致的生态问题 | 第38-40页 |
第四章 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案例分析 | 第40-49页 |
第一节 德国鲁尔工业区 | 第40-45页 |
一、鲁尔工业区基本概况 | 第40页 |
二、工业区产业转型的发展历程 | 第40-43页 |
三、工业区的成功转型对大庆市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| 第43-45页 |
第二节 美国底特律汽车城 | 第45-49页 |
一、底特律基本概况 | 第45-46页 |
二、底特律衰败的发展历程 | 第46页 |
三、底特律汽车城衰败对大庆市产业转型借鉴 | 第46-49页 |
第五章 大庆市产业转型模式选择与可持续发展 | 第49-62页 |
第一节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 | 第49-52页 |
一、产业转型的基本模式 | 第49页 |
二、产业转型的具体途径 | 第49-50页 |
三、产业转型的运行机制 | 第50-51页 |
四、产业转型中的成本控制(包括生态成本、就业成本) | 第51-52页 |
第二节 大庆市产业转型模式的选择 | 第52-53页 |
一、传统石油产业的技术创新 | 第52页 |
二、第二产业的延伸发展模式 | 第52页 |
三、新兴产业的模式 | 第52-53页 |
四、复合型产业转型模式 | 第53页 |
第三节 大庆市新型工业化及产业转型定量研究 | 第53-62页 |
一、大庆市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度 | 第53-56页 |
二、大庆市产业转型测度——以区位熵作为衡量指标 | 第56-62页 |
第六章 大庆市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| 第62-67页 |
一、延长产业链,改革企业赋税政策 | 第62页 |
二、支持多元化产业经济的金融政策 | 第62-63页 |
三、加强科技创新 | 第63-64页 |
四、积极发展民营经济 | 第64页 |
五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| 第64-65页 |
六、以立法推进产业转型财政援助政策 | 第65页 |
七、加大生态环境治理 | 第65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1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71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