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7-18页 |
一、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| 第7-10页 |
(一) 选题的背景 | 第7-8页 |
(二) 选题意义 | 第8-10页 |
二、选题的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0-16页 |
(一) 关于“中国梦”的理论研究 | 第11-14页 |
(二) 关于“中国梦”世界认同问题的研究 | 第14-16页 |
三、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(一) 文献分析法 | 第16-17页 |
(二) 历史分析法 | 第17页 |
(三) 比较分析法 | 第17页 |
四、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“中国梦”的价值内涵 | 第18-27页 |
一、价值与价值观 | 第18-20页 |
(一) 价值的内涵 | 第18-19页 |
(二) 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| 第19-20页 |
二、价值认同的基本理论 | 第20-22页 |
(一) 认同的内涵 | 第20页 |
(二) 价值认同的内涵 | 第20-22页 |
三、“中国梦”的价值涵义 | 第22-27页 |
(一) 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共通 | 第22-24页 |
(二) 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统一 | 第24-25页 |
(三) 民族复兴与世界共融的相呼应 | 第25-27页 |
第三章 “中国梦”的价值结构与功能 | 第27-34页 |
一、“中国梦”的价值结构 | 第27-30页 |
(一)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基础 | 第27-28页 |
(二)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本质 | 第28页 |
(三) 实干兴邦的价值实践 | 第28-29页 |
(四) 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 | 第29-30页 |
二、“中国梦”的价值功能 | 第30-34页 |
(一) “中国梦”是执政党为人民描绘的美好愿景 | 第30-31页 |
(二) “中国梦”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信 | 第31-32页 |
(三) “中国梦”利于整合中国乃至国际的社会力量 | 第32-34页 |
第四章 “中国梦”价值的世界理解 | 第34-43页 |
一、世界眼中的“中国梦” | 第34-41页 |
(一) 美洲人眼中的“中国梦” | 第34-35页 |
(二) 欧洲人眼中的“中国梦” | 第35-37页 |
(三) 非洲人眼中的“中国梦” | 第37-38页 |
(四) 亚洲人眼中“中国梦” | 第38-40页 |
(五) 澳洲人眼中的“中国梦” | 第40-41页 |
二、世界对“中国梦”的认同现状 | 第41-43页 |
第五章 强化“中国梦”世界认同的有效路径 | 第43-50页 |
一、深化“中国梦”内涵,增强自身价值吸引 | 第43-47页 |
(一) 化解内部矛盾,实现可持续发展 | 第43-44页 |
(二) 优化宣传策略,增强文化认同 | 第44-45页 |
(三) 正面回应质疑,消弭认识分歧 | 第45-46页 |
(四) 落实以人为本,助力百姓梦想 | 第46-47页 |
二、融合世界梦想,形成共同价值追求 | 第47-50页 |
(一) 树立“命运共同体”的价值意识 | 第47-48页 |
(二) 建立“天下观”的共同价值追求 | 第48页 |
(三) 发展“一带一路”,连接“中国梦”与“世界梦” | 第48-50页 |
结束语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
附录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