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结构论文--特种结构论文--抗震动结构、防灾结构论文--耐震、隔震、防爆结构论文

基于不同设计标准的RC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1章 绪论第10-17页
    1.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“性态设计”研究现状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概述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现状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“性态设计”与地震易损性的关系第14页
    1.3 地震易损性研究现状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概述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现状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第15-16页
    1.4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6-17页
第2章“性态规范”与“规范”对比分析第17-29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17页
    2.2 抗震设计基本要求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设防目标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建筑分类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设计过程方法第19页
    2.3 场地类别与设计地震动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场地分类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建筑场地地震影响系数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地震加速度时程第22页
    2.4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结构影响系数及位移放大系数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底部剪力法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罕遇地震作用下变形验算第25-26页
    2.5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第26-27页
    2.6“性态规范”在PKPM中的应用第27-28页
    2.7 本章小结第28-29页
第3章 结构设计及易损性分析第29-44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29页
    3.2 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第29-30页
    3.3 地震动选取及其强度指标确定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地震动记录的选取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地震动强度指标的确定第30-31页
    3.4 结构抗震能力分析第31-32页
    3.5 结构PKPM建模与设计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结构选型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设计参数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设计结果第35页
    3.6 OpenSees有限元建模及分析第35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软件简介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有限元建模第36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6.3 结构分析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6.4 结果输出第43页
    3.7 本章小结第43-44页
第4章 地震易损性对比分析第44-60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44页
    4.2 六度设防下结构地震易损性对比分析第44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六度“规范”设计结构地震易损性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六度“性态规范”设计结构地震易损性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六度“规范”与“性态规范”设计对比第50页
    4.3 七度设防下结构地震易损性对比分析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七度“规范”设计结构地震易损性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七度“性态规范”设计结构地震易损性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七度“规范”与“性态规范”设计对比第53-54页
    4.4 八度设防下结构地震易损性对比分析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八度“规范”设计结构地震易损性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八度“性态规范”设计结构地震易损性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八度“规范”与“性态规范”设计对比第57-58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58-60页
结论与展望第60-62页
    结论第60页
    不足之处与展望第60-62页
参考文献第62-68页
附录A选取的地震动记录第68-75页
附录B结构模型梁柱配筋图第75-82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2-84页
致谢第84页

论文共8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外爆荷载下K8型单层球面网壳的损伤模型与损伤评估研究
下一篇:基于随机响应面法的框架核心筒结构整体抗震可靠度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