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目标规划模型的村庄布局优化研究--以流泗镇为例
| 致谢 | 第4-6页 |
| 摘要 | 第6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1 绪论 | 第12-22页 |
| 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4页 |
| 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| 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4-19页 |
| 1.2.1 村庄空间布局研究 | 第14-15页 |
| 1.2.2 村庄布局优化研究 | 第15-17页 |
| 1.2.3 选址问题规划模型研究 | 第17-19页 |
| 1.2.4 研究评述 | 第19页 |
| 1.3 研究方案 | 第19-22页 |
| 1.3.1 研究目标 | 第19页 |
| 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| 1.3.3 研究方法 | 第20页 |
| 1.3.4 技术路线 | 第20-22页 |
| 2 村庄布局优化的理论基础 | 第22-28页 |
| 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2页 |
| 2.1.1 村庄 | 第22页 |
| 2.1.2 村庄布局 | 第22页 |
| 2.2 相关基础理论 | 第22-24页 |
| 2.2.1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| 第22-23页 |
| 2.2.2 区位理论 | 第23页 |
| 2.2.3 规模聚集经济理论 | 第23页 |
| 2.2.4 农村聚落地理理论 | 第23-24页 |
| 2.2.5 景观生态学理论 | 第24页 |
| 2.3 村庄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4-26页 |
| 2.3.1 自然因素 | 第24-25页 |
| 2.3.2 社会经济因素 | 第25-26页 |
| 2.3.3 其它因素 | 第26页 |
| 2.4 村庄布局影响因素的演变 | 第26-28页 |
| 3 村庄布局优化模型构建 | 第28-41页 |
| 3.1 优化模型思路 | 第28-30页 |
| 3.1.1 研究思路 | 第28-29页 |
| 3.1.2 村庄布局优化的过程 | 第29-30页 |
| 3.2 集聚发展型村庄布局优化模型的构建 | 第30-32页 |
| 3.2.1 目标规划模型的构建 | 第30-31页 |
| 3.2.2 规划模型的求解 | 第31-32页 |
| 3.3 目标函数参数的取得-村庄用地适宜性评价 | 第32-38页 |
| 3.3.1. 村庄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含义 | 第32页 |
| 3.3.2 评价单元 | 第32页 |
| 3.3.3 评价思路 | 第32-33页 |
| 3.3.4 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33-36页 |
| 3.3.5 评价指标的量化 | 第36-38页 |
| 3.4 约束条件的确定 | 第38-41页 |
| 3.4.1 耕作半径 | 第38-40页 |
| 3.4.2 服务半径 | 第40-41页 |
| 4 实证研究 | 第41-74页 |
| 4.1 研究区概况 | 第41-42页 |
| 4.1.1 地理位置 | 第41页 |
| 4.1.2 自然条件 | 第41-42页 |
| 4.1.3 经济社会条件 | 第42页 |
| 4.2 数据源与数据处理 | 第42-43页 |
| 4.2.1 数据源 | 第42-43页 |
| 4.2.2 数据预处理 | 第43页 |
| 4.3 村庄布局现状特征分析 | 第43-46页 |
| 4.3.1 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| 第43-44页 |
| 4.3.2 村庄现状布局存在的问题 | 第44-46页 |
| 4.4 目标函数参数—村庄用地适宜值的确定 | 第46-63页 |
| 4.4.1 评价指标值的获取及量化 | 第46-59页 |
| 4.4.2 指标权重赋值 | 第59-61页 |
| 4.4.3 村庄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| 第61-63页 |
| 4.5 约束条件参数的确定 | 第63-64页 |
| 4.5.1 耕作半径 | 第63-64页 |
| 4.5.2 服务半径 | 第64页 |
| 4.5.3 约束半径的确定 | 第64页 |
| 4.6 模型运行 | 第64-70页 |
| 4.6.1 模型运行的候选村庄选择 | 第64-66页 |
| 4.6.2 模型运行的算法流程 | 第66-67页 |
| 4.6.3 模型运行结果 | 第67-68页 |
| 4.6.4 模型运行结果检验 | 第68-69页 |
| 4.6.5 村庄分类 | 第69-70页 |
| 4.7 方案对比及村庄布局优化调整的实施策略 | 第70-74页 |
| 4.7.1 方案对比 | 第70-71页 |
| 4.7.2 村庄布局优化调整的实施策略 | 第71-74页 |
| 5 结论与讨论 | 第74-76页 |
| 5.1 结论 | 第74页 |
| 5.2 可能的创新点 | 第74页 |
| 5.3 存在的不足 | 第74-7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6-83页 |
| 附录 | 第83-85页 |
| 模型求解程序代码 | 第83-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