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34页 |
1.1 骨组织工程学简介 | 第10-12页 |
1.1.1 骨组织工程支架 | 第11-12页 |
1.1.2 种子细胞 | 第12页 |
1.1.3 生长因子 | 第12页 |
1.2 骨支架材料的分类 | 第12-17页 |
1.2.1 天然生物衍生材料 | 第13-15页 |
1.2.2 人工合成材料 | 第15-17页 |
1.3 羟基磷灰石简介 | 第17-19页 |
1.3.1 羟基磷灰石的结构与性能 | 第17-19页 |
1.4 磷酸三钙简介 | 第19-21页 |
1.5 魔芋葡甘聚糖简介 | 第21-22页 |
1.6 硅溶胶简介 | 第22-26页 |
1.6.1 硅对羟基磷灰石生物学性能的影响 | 第22-24页 |
1.6.2 硅对羟基磷灰石热稳定性的影响 | 第24-26页 |
1.7 生物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简介 | 第26-27页 |
1.7.1 生物多孔材料制备方法 | 第26-27页 |
1.8 挤出成型制备蜂窝陶瓷材料 | 第27-32页 |
1.8.1 挤出成型模芯尺寸设计 | 第28-29页 |
1.8.2 影响挤出成型泥料塑性的因素 | 第29-30页 |
1.8.3 挤出成型工艺流程 | 第30-31页 |
1.8.4 蜂窝多孔陶瓷的运用 | 第31-32页 |
1.9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| 第32-34页 |
第二章 挤出法制备蜂窝状多孔BCP骨修复材料 | 第34-52页 |
2.1 引言 | 第34-35页 |
2.2 实验所用的原料 | 第35页 |
2.3 实验所用的仪器和设备 | 第35页 |
2.4 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 | 第35-38页 |
2.4.1 挤出成型模芯的制作 | 第35-36页 |
2.4.2 可塑性泥团的制备 | 第36页 |
2.4.3 蜂窝多孔材料的制备 | 第36-38页 |
2.5 检测与表征 | 第38-40页 |
2.5.1 可塑性泥料的粘度测定 | 第38页 |
2.5.2 X射线衍射(XRD)分析 | 第38页 |
2.5.3 抗压强度和孔隙率分析 | 第38-39页 |
2.5.4 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分析 | 第39页 |
2.5.5 热重-差热(TG-DSC)分析 | 第39页 |
2.5.6 体外生物降解性能试验 | 第39-40页 |
2.5.7 细胞毒性试验 | 第40页 |
2.6 检测与结果讨论 | 第40-52页 |
2.6.1 可塑性泥料的粘度分析 | 第40-41页 |
2.6.2 热处理温度对支架孔隙率和抗压强度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2.6.3 蜂窝支架材料的热重分析与升温程序设定 | 第42-43页 |
2.6.4 蜂窝支架材料的XRD分析 | 第43-45页 |
2.6.5 模具尺寸对孔隙率和抗压强度影响 | 第45-49页 |
2.6.6 蜂窝支架材料形貌分析 | 第49-50页 |
2.6.7 蜂窝支架材料的体外降解性能分析 | 第50页 |
2.6.8 蜂窝支架材料的细胞毒性试验分析 | 第50-52页 |
第三章 挤出制备蜂窝多孔材料与孔壁造孔 | 第52-68页 |
3.1 引言 | 第52-53页 |
3.2 实验所用的原料 | 第53页 |
3.3 实验所用的仪器和设备 | 第53-54页 |
3.4 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 | 第54-56页 |
3.5 检测与表征 | 第56-57页 |
3.5.1 PMMA微球粒度分析 | 第56页 |
3.5.2 生坯支架材料的热重分析 | 第56页 |
3.5.3 热处理后支架样品的XRD分析 | 第56页 |
3.5.4 热处理后支架样品的FTIR分析 | 第56-57页 |
3.5.5 热处理后支架样品的抗压强度和孔隙率分析 | 第57页 |
3.5.6 热处理后支架样品SEM分析 | 第57页 |
3.5.7 热处理后支架样品降解性能分析 | 第57页 |
3.5.8 热处理后支架样品的细胞毒性试验 | 第57页 |
3.6 样品的检测与结果讨论 | 第57-68页 |
3.6.1 PMMA微球的宏观形貌和粒度分析 | 第57-59页 |
3.6.2 生坯支架材料的DSC-TG分析与升温程序设定 | 第59-60页 |
3.6.3 蜂窝支架材料的XRD分析 | 第60-61页 |
3.6.4 蜂窝支架材料的FTIR分析 | 第61-62页 |
3.6.5 造孔剂含量对支架材料的孔隙率和抗压强度的影响 | 第62-64页 |
3.6.6 蜂窝支架材料的SEM分析 | 第64-65页 |
3.6.7 材料降解试验 | 第65-66页 |
3.6.8 细胞毒性试验 | 第66-68页 |
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8-70页 |
4.1 结论 | 第68页 |
4.2 问题及展望 | 第68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80页 |
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