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 | 第10-12页 |
1.1.1 研究的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的问题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内容 | 第12页 |
1.3 研究的目的、方法 | 第12-14页 |
1.3.1 研究的目的 | 第12-13页 |
1.3.2 研究的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4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4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5 研究的意义 | 第16-18页 |
1.5.1 理论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5.2 现实意义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“双案”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| 第18-22页 |
2.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| 第19页 |
2.3 合作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 | 第19-21页 |
2.3.1 合作性学习 | 第19-20页 |
2.3.2 探究性学习 | 第20-21页 |
2.4 分层教学 | 第21-22页 |
第3章 “双案”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| 第22-43页 |
3.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| 第22-24页 |
3.1.1 调查目的 | 第22-23页 |
3.1.2 调查对象 | 第23页 |
3.1.3 调查内容 | 第23页 |
3.1.4 调查实施 | 第23-24页 |
3.2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| 第24-42页 |
3.2.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| 第24-27页 |
3.2.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| 第27-42页 |
3.3 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4章 “双案”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及流程 | 第43-56页 |
4.1 “双案”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基本模式及流程 | 第43-46页 |
4.1.1 “双案”教学模式结构 | 第43页 |
4.1.2 “双案”教学设计程序 | 第43-44页 |
4.1.3 “双案”教学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| 第44-46页 |
4.2 “双案”教学模式中导学案的撰写及应用 | 第46-50页 |
4.2.1 导学案设计的指导思想 | 第46页 |
4.2.2 导学案设计的原则 | 第46-48页 |
4.2.3 导学案的结构及注意事项 | 第48-49页 |
4.2.4 导学案的应用程序和方法 | 第49-50页 |
4.3 “双案”教学模式中教案的撰写及应用 | 第50-56页 |
4.3.1 教案的作用 | 第50-51页 |
4.3.2 教案的基本模板 | 第51-54页 |
4.3.3 教案的应用原则 | 第54-56页 |
第5章 “双案”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| 第56-70页 |
5.1 研究问题及假设 | 第56页 |
5.2 研究设计 | 第56-58页 |
5.2.1 研究方法 | 第56页 |
5.2.2 研究对象 | 第56页 |
5.2.3 研究内容 | 第56-57页 |
5.2.4 变量控制 | 第57页 |
5.2.5 研究工具 | 第57-58页 |
5.3 研究过程 | 第58-62页 |
5.3.1 实施步骤 | 第58页 |
5.3.2 案例分析 | 第58-62页 |
5.4 数据处理与分析 | 第62-68页 |
5.4.1 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的测量与分析 | 第62-65页 |
5.4.2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测量与分析 | 第65-67页 |
5.4.3 物理成绩测试结果与分析 | 第67-68页 |
5.5 结论 | 第68-70页 |
第6章 研究结论与意见 | 第70-72页 |
6.1 论文的研究结论 | 第70页 |
6.2 论文研究中的不足 | 第70-71页 |
6.3 研究意见 | 第71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5页 |
附录 | 第75-110页 |
致谢词 | 第110-1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