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房屋建筑设备论文--空气调节、采暖、通风及其设备论文

地源热泵水蓄能复合系统综合性能评价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18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地源热泵及水蓄能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地源热泵蓄能复合空调系统国内外应用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综合评价方法介绍及研究现状综述第15-16页
    1.3 问题的引出第16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与路线第16-18页
第二章 综合评价框架的建立第18-35页
    2.1 评价因子确定第18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评价因子确定原则及评价方面的确定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技术先进性方法评价因子的确定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环保性评价因子的确定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经济性评价单因子确定第24-25页
    2.2 权重系数的确定第25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ANP应用可行性分析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构建ANP网络层次结构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构建超级矩阵及单因子权重的求解第27-32页
    2.3 评价方法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单因子评分标准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综合评价第34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34-35页
第三章 综合评价方法的计算模型第35-62页
    3.1 初投资计算模型第35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复合空调系统设备选型模型第36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常规冷热源设备选型计算模型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初投资模型第46-47页
    3.2 全年能耗计算模型第47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复合空调机组全年能耗计算模型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复合空调系统水泵全年能耗计算模型第49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夏季常规冷源能耗计算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冬季常规热源能源计算第54页
    3.3 综合评价得分计算模型第54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技术先进性评价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环保性评价第55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经济性评价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综合评价得分计算模型第60页
    3.4 综合评价得分计算用数学模型流程图第60-61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61-62页
第四章 单因子评价及不确定因素影响分析第62-89页
    4.1 办公类建筑单因子评价第63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办公类建筑模型概述及全年负荷模拟结果整理第63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夏季设计蓄能率对单项参评因子的影响第67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负荷特性对单项参评因子的影响第70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机组性能对单项参评因子的影响第75-78页
    4.2 商场类建筑单因子评价第78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商场类建筑模型概述及全年负荷模拟结果第79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夏季设计蓄能率对单项参评因子的影响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负荷特性对单项参评因子的影响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机组性能对单项参评因子的影响第86-88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88-89页
第五章 工程综合性能评价及权重敏感性分析第89-103页
    5.1 办公类建筑综合评价第89-9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不确定设计因素对综合评价结果的影响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及模型优劣等级划分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权重敏感性分析第91-94页
    5.2 商场类建筑综合评价第94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不确定设计因素对综合评价结果的影响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及模型优劣等级划分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权重对评价结果敏感性的分析第96-97页
    5.3 计算模型工程实例评价及结果第97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工程介绍第98-9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既有复合空调系统评价及结果分析第99-102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102-103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3-105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103-104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104-105页
参考文献第105-109页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09-110页
致谢第110-111页

论文共11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CFD的小型强化汽油机进气道与燃烧室优化研究
下一篇:寒冷地区酒店建筑中庭空间与环境舒适度及能耗关系初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