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机械、仪表工业论文--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论文--液压传动论文

基于知识的液压集成块设计

中文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字母注释表第12-13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19页
    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建模方法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元件布局设计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路径规划设计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校核方法第17页
    1.3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第17页
    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7-19页
第二章 基于知识的液压集成块设计方法第19-32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19页
    2.2 液压集成块设计问题第19-20页
    2.3 液压集成块设计知识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集成块产品模型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元件知识第22-23页
    2.4 元件布局工程经验知识第23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布局总体原则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元件分组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油路设计顺序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元件布局顺序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确定元件安装面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6 确定元件安装位置第26-29页
    2.5 基于知识的液压集成块设计过程第29-31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31-32页
第三章 基于决策树的集成块元件布局设计方法第32-44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32页
    3.2 基于决策树的元件布局知识描述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决策树方法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元件布局决策树生成机制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元件安装面决策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元件安装位置决策第34页
    3.3 基于核心元件的布局设计方法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核心元件概念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元件干涉检查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基于核心元件的布局流程第37-38页
    3.4 布局实例第38-43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43-44页
第四章 液压集成块油路连通设计方法第44-58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44页
    4.2 油路连通设计信息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油口信息确定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油孔参数确定第45-47页
    4.3 两油口油路连通设计第47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油口位置关系确定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工艺孔数目确定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油孔深度确定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工艺孔参数及钻孔表面确定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侧油口处理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两油口连通设计流程第52页
    4.4 多油口油路连通设计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多油口连通设计策略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多油口连通设计流程第53-54页
    4.5 设计实例第54-57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57-58页
第五章 基于迷宫算法的动态油路更新设计第58-73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58页
    5.2 动态油路特征的要求第58-59页
    5.3 基本思想第59-60页
    5.4 环境建模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网格划分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障碍设置第61-62页
    5.5 优化数学模型第62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设计变量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目标函数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编码方法第62-65页
    5.6 迷宫算法的实现第65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6.1 准备数据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5.6.2 扩展过程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6.3 回找过程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5.6.4 最优路径求解第66-69页
    5.7 设计实例第69-72页
    5.8 本章小结第72-73页
第六章 综合设计实例第73-86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73页
    6.2 元件布局设计第73-78页
    6.3 油路连通设计设计第78-82页
    6.4 动态油路更新设计第82-84页
    6.5 分析与讨论第84-85页
    6.6 本章小结第85-86页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6-88页
    7.1 结论第86页
    7.2 展望第86-88页
参考文献第88-93页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93-94页
致谢第94-95页

论文共9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装载机驾驶室声振耦合特性及优化设计研究
下一篇:考虑生产线平衡的多目标混流装配线排程问题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