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绪论 | 第13-35页 |
一、写作的缘起及选题的意义 | 第13-15页 |
二、研究对象的界定 | 第15-26页 |
(一) 理解研究对象的重要前提 | 第15-24页 |
(二)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选择 | 第24-26页 |
(三) 关于时间跨度的说明 | 第26页 |
三、国内外研究概述 | 第26-29页 |
四、研究思路、方法与基本内容 | 第29-32页 |
(一) 研究思路 | 第29-30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30-32页 |
(三) 基本内容 | 第32页 |
五、课题的创新之处 | 第32-35页 |
第一章 '85美术运动与云南当代艺术的开拓者 | 第35-103页 |
第一节 '85美术运动时期的云南艺术家群体研究 | 第35-75页 |
一、云南在'85美术运动之前的现代美术动态 | 第36-43页 |
二、“新具像”展览及“西南艺术研究群体” | 第43-59页 |
三、云南当代艺术的开拓者及其创作 | 第59-75页 |
第二节 '85美术运动时期云南艺术家群体分析 | 第75-103页 |
一、'85美术运动对云南艺术家群体的影响 | 第75-84页 |
二、云南艺术家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探讨 | 第84-96页 |
三、毛旭辉在群体中的重要作用 | 第96-103页 |
第二章 20世纪90年代的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及其动态 | 第103-153页 |
第一节 云南当代艺术承上启下时期的重要动态 | 第103-126页 |
一、云南在90年代的当代艺术语境与重要动态 | 第103-112页 |
二、张晓刚的艺术图式与云南地域的内在关联 | 第112-118页 |
三、云南行为艺术的开端及重要代表 | 第118-126页 |
第二节 云南当代艺术在“体制”内外的力量 | 第126-153页 |
一、云南当代艺术在“体制”内外的影响 | 第127-132页 |
二、云南“体制内”的当代艺术家及其创作 | 第132-144页 |
三、驻守云南的“体制外”艺术力量 | 第144-153页 |
第三章 21世纪以来云南当代艺术的多元力量及生态 | 第153-220页 |
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的文化环境与云南艺术生态构建 | 第153-174页 |
一、新世纪以来的文化环境与云南当代艺术的现实格局 | 第153-159页 |
二、创库的建立及其重要地位 | 第159-167页 |
三、叶永青在“画里画外”的个人才能及贡献 | 第167-174页 |
第二节 云南当代艺术的本土实验与年轻力量 | 第174-208页 |
一、从“江湖”出发的艺术实验及“群体”方式 | 第174-185页 |
二、推动云南当代艺术实验的年轻艺术家代表 | 第185-194页 |
三、云南本土的多元媒介创作及其艺术家代表 | 第194-208页 |
第三节 其他艺术家群体与云南当代艺术生态之维 | 第208-220页 |
一、丽江的本土艺术生态与当代艺术驻地状况 | 第209-212页 |
二、生活在大理的艺术“新移民” | 第212-214页 |
三、驻北京的云南籍艺术家群体 | 第214-220页 |
第四章 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综合分析 | 第220-255页 |
第一节 云南当代艺术家现阶段谱系分析 | 第220-228页 |
一、云南当代艺术家谱系构成及阶段性发展分析 | 第220-224页 |
二、云南当代艺术“群体”方式的演变 | 第224-228页 |
第二节 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的地域情感与创作特征 | 第228-239页 |
一、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创作中的“地域性”反思 | 第228-232页 |
二、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的“乡愁乌托邦”情感及“生活美学” | 第232-237页 |
三、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的基本特征与观念诉求 | 第237-239页 |
第三节 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的作用与现存问题 | 第239-255页 |
一、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对“当代性”的回应 | 第239-243页 |
二、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的地位与积极作用 | 第243-248页 |
三、云南当代艺术发展的现存问题辨析 | 第248-255页 |
结论 | 第255-2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59-265页 |
附录 | 第265-267页 |
致谢 | 第267-269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2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