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1页 |
1.1.1 数学建模的提出 | 第9-10页 |
1.1.2 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提出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问题 | 第11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.1 理论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.2 实践意义 | 第12页 |
1.4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2-14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12-13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5 研究创新性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| 第15-25页 |
2.1 数学素养的相关研究 | 第15-16页 |
2.1.1 国内数学素养的研究 | 第15页 |
2.1.2 国外数学素养的研究 | 第15-16页 |
2.2 数学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| 第16-17页 |
2.3 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相关研究 | 第17-20页 |
2.3.1 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内涵研究 | 第17-18页 |
2.3.2 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水平划分 | 第18页 |
2.3.3 PISA 2012数学素养与数学建模素养的关系 | 第18-20页 |
2.4 国内外研究比较 | 第20页 |
2.5 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理论基础 | 第20-25页 |
2.5.1 情境学习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5.2 经典测量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5.3 PISA 2012数学素养的测评框架 | 第22-25页 |
第3章 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测评设计 | 第25-29页 |
3.1 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内涵界定 | 第25页 |
3.2 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测评指标 | 第25-27页 |
3.2.1 数学建模情境 | 第25-26页 |
3.2.2 数学建模知识 | 第26页 |
3.2.3 数学建模过程 | 第26页 |
3.2.4 数学建模情感 | 第26-27页 |
3.3 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评价水平划分 | 第27-29页 |
第4章 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| 第29-49页 |
4.1 高中数学教师个案访谈 | 第29-34页 |
4.1.1 访谈目的 | 第29页 |
4.1.2 访谈对象 | 第29页 |
4.1.3 访谈记录与结果分析 | 第29-34页 |
4.2 调查对象的选择 | 第34-35页 |
4.3 调查问卷与测试卷的编写 | 第35-39页 |
4.3.1 总体题目设置分析 | 第35页 |
4.3.2 问卷题目设置分析 | 第35-36页 |
4.3.3 测试题目具体分析 | 第36-37页 |
4.3.4 问卷与测试答案的编码 | 第37-39页 |
4.4 研究测试实施 | 第39-42页 |
4.4.1 预测实施与分析 | 第39-42页 |
4.4.2 正式测试实施 | 第42页 |
4.5 调查结果与统计分析 | 第42-49页 |
4.5.1 测试结果各维度数据分析 | 第42-44页 |
4.5.2 测试结果性别差异性分析 | 第44-46页 |
4.5.3 数学建模素养各水平分析 | 第46-47页 |
4.5.4 数学建模素养的现状分析 | 第47-49页 |
第5章 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建议 | 第49-57页 |
5.1 高中生数学建模入门课教学建议 | 第49-52页 |
5.1.1 从简单问题着手,提高学生理性思考能力 | 第49-50页 |
5.1.2 用引导性问题,形成学生初步建模经验 | 第50-51页 |
5.1.3 通过日常问题,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 | 第51页 |
5.1.4 立足课内知识,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情感 | 第51-52页 |
5.2 提升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教学建议 | 第52-56页 |
5.2.1 引入生活情境,激发学习兴趣 | 第52-54页 |
5.2.2 关注数学阅读,提高理解能力 | 第54页 |
5.2.3 把握建模过程,及时教学渗透 | 第54-55页 |
5.2.4 关注结果呈现,做到承上启下 | 第55页 |
5.2.5 重视教与学,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| 第55-56页 |
5.3 数学建模素养评价建议 | 第56-57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7-59页 |
6.1 研究的结论 | 第57-58页 |
6.2 研究的局限性 | 第58页 |
6.3 研究展望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3页 |
附录 | 第63-69页 |
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| 第63-64页 |
附录2 数学建模素养调查问卷 | 第64-66页 |
附录3 数学建模素养测试题 | 第66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