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引言 | 第11-12页 |
一、融资融券的制度特点及制度变迁 | 第12-19页 |
(一) 我国融资融券制度的特点 | 第12-14页 |
1. 融资融券制度的内涵 | 第12-13页 |
2. 融资融券制度的特点 | 第13-14页 |
(二) 我国融资融券制度的历史沿革 | 第14-17页 |
1. 我国早期立法严禁融资融券交易(1990年至2005年) | 第15页 |
2. 融资融券业务逐渐开展(2005年至现今) | 第15-17页 |
(三) 融资融券制度与期货制度的鉴别 | 第17-19页 |
1. 融资融券制度与期货制度的相同点 | 第17-18页 |
2. 融资融券制度与期货制度的不同之处 | 第18-19页 |
二、我国融资融券法律制度的缺陷 | 第19-25页 |
(一) “混水式做空”中呈现的融资融券制度缺陷 | 第19-20页 |
1. 现行《证券法》对‘混水式做空”立法模糊 | 第19-20页 |
2. 缺少“全民监督”的动力源 | 第20页 |
3. 缺少对利益受损投资者的保护措施 | 第20页 |
(二) “乌龙指”现象折射的融资融券制度缺陷 | 第20-22页 |
1. 目前我国没有关于内幕交易民事索赔的司法解释 | 第21页 |
2. 现有《证券法》没有对相关融资融券风险的前端防控规定 | 第21-22页 |
3. 现有《证券法》规定中证券交易所的责权不对等 | 第22页 |
(三) 融资融券交易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方面的制度缺陷 | 第22-24页 |
1. 融资融券交易信息披露监管模糊 | 第22-23页 |
2. 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合理期间计算不合理 | 第23-24页 |
(四) 证券监管部门法定职责立法的缺陷 | 第24-25页 |
1. 证券交易所监管权能不足 | 第24-25页 |
2. 证券金融公司的法律地位不明晰 | 第25页 |
三、域外融资融券制度对我国相关立法的借鉴 | 第25-29页 |
(一) 美国融资融券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| 第25-27页 |
1. 美国融资融券法律制度 | 第25-26页 |
2. 美国融资融券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| 第26-27页 |
(二) 日本融资融券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| 第27-28页 |
1. 日本融资融券法律制度 | 第27页 |
2. 日本融资融券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| 第27-28页 |
(三) 台湾地区融资融券法律制度对大陆的借鉴 | 第28-29页 |
1. 台湾地区融资融券法律制度 | 第28页 |
2. 台湾地区融资融券法律制度对大陆的启示 | 第28-29页 |
四、完善我国融资融券法律制度的建议 | 第29-35页 |
(一) 完善“混水式做空”法律制度的建议 | 第29-30页 |
1. 明确“混水式做空”的合法性 | 第29页 |
2. 保护市场参与者合法的做空市场收益 | 第29-30页 |
3. 完善对利益受损投资者的保护措施 | 第30页 |
(二) 完善“乌龙指”现象当事人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议 | 第30-31页 |
1. 建议出台内幕交易民事索赔的司法解释 | 第30页 |
2. 完善融资融券交易风险的前端防控规定 | 第30-31页 |
3. 应在《证券法》中明确证券交易所的监管失职责任 | 第31页 |
(三) 完善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法律制度的建议 | 第31-33页 |
1. 建议制定《投资者权益保护法》 | 第32页 |
2. 制定符合国情的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合理期间计算方法 | 第32-33页 |
(四) 提高证券监管部门法律地位的立法建议 | 第33-35页 |
1. 提高证券交易所的法律地位 | 第33-34页 |
2. 提高证券金融公司的法律地位 | 第34-35页 |
结语 | 第35-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38页 |
致谢 | 第38-39页 |
个人简历 | 第39-40页 |
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