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骨干网的数据中心网络架构与服务规划设计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缩略词表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4-16页 |
1.2 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1.2.1 数据中心的光连接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2.2 数据中心网络架构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2.3 数据中心服务规划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3.1 数据中心网络架构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3.2 数据中心服务规划研究内容 | 第20页 |
1.4 论文章节安排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数据中心与WDM光网络 | 第21-36页 |
2.1 数据中心简介 | 第21-24页 |
2.1.1 数据中心概念 | 第21-22页 |
2.1.2 数据中心分类 | 第22-23页 |
2.1.3 数据中心规划 | 第23-24页 |
2.2 数据中心网络 | 第24-28页 |
2.2.1 数据中心网络流量特征 | 第24-25页 |
2.2.2 数据中心网络设计要求 | 第25-26页 |
2.2.3 数据中心网络拓扑结构 | 第26-27页 |
2.2.4 数据中心网络中的交换设备 | 第27-28页 |
2.3 数据中心的光连接 | 第28-30页 |
2.3.1 WDM光网络 | 第28-30页 |
2.3.2 基于光连接的数据中心 | 第30页 |
2.4 WDM光网络可生存性 | 第30-35页 |
2.4.1 WDM光网络可生存性概念 | 第30-32页 |
2.4.2 WDM光网络保护技术 | 第32-35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可扩展的数据中心网络架构设计 | 第36-56页 |
3.1 Fat-Tree架构简介 | 第36-37页 |
3.2 新架构与问题模型 | 第37-39页 |
3.2.1 新架构 | 第37-39页 |
3.2.2 问题模型 | 第39页 |
3.3 ILP设计 | 第39-43页 |
3.3.1 参数与变量定义 | 第40-41页 |
3.3.2 构建ILP | 第41-43页 |
3.4 启发式算法设计 | 第43-49页 |
3.4.1 设备分组算法 | 第43-44页 |
3.4.2 组件放置算法 | 第44-47页 |
3.4.3 迭代收敛性证明 | 第47-48页 |
3.4.4 算法复杂度分析 | 第48-49页 |
3.5 仿真验证 | 第49-55页 |
3.5.1 仿真参数设置 | 第49-50页 |
3.5.2 ILP仿真结果 | 第50-52页 |
3.5.3 启发式算法仿真结果 | 第52-53页 |
3.5.4 仿真参数特性分析 | 第53-55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四章 数据中心服务规划与服务保护设计 | 第56-77页 |
4.1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| 第56-58页 |
4.1.1 系统模型 | 第56-57页 |
4.1.2 问题描述 | 第57-58页 |
4.2 斥圈法实现p-cycle | 第58-61页 |
4.2.1 斥圈法的设计思想 | 第58-59页 |
4.2.2 斥圈法的ILP设计 | 第59-61页 |
4.3 ILP设计 | 第61-64页 |
4.3.1 参数与变量定义 | 第61-62页 |
4.3.2 构建ILP | 第62-64页 |
4.4 启发式算法设计 | 第64-70页 |
4.4.1 算法描述 | 第64-66页 |
4.4.2 理论分析与证明 | 第66-69页 |
4.4.3 算法性能分析 | 第69-70页 |
4.5 仿真验证 | 第70-76页 |
4.5.1 COST239下基于ILP的最优设计 | 第70-72页 |
4.5.2 启发式算法在小网中的设计 | 第72-73页 |
4.5.3 启发式算法在大网中的设计 | 第73-75页 |
4.5.4 基建费B与数据中心数目的关系 | 第75-76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7-79页 |
5.1 全文总结 | 第77-78页 |
5.2 研究展望 | 第78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84-86页 |
个人简历 | 第86-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