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2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8页 |
| ·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3-26页 |
| ·内生细菌及其抗病作用研究 | 第13-22页 |
| ·苦豆子及其内生细菌研究 | 第22页 |
| ·棉花枯、黄萎病的发生及其生物防治研究 | 第22-24页 |
| ·MRSA 的特点及其研究现状 | 第24-26页 |
| ·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6-28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6-27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27-28页 |
| 第二章 苦豆子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其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状况 | 第28-32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28-29页 |
| ·材料来源 | 第28页 |
| ·分离培养基筛选 | 第28页 |
| ·苦豆子各组织消毒方法试验 | 第28-29页 |
| ·内生细菌的分离、纯化与保存 | 第29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29页 |
| ·用于苦豆子内生细菌分离的培养基筛选 | 第29页 |
| ·用于内生细菌分离的苦豆子各组织的消毒方法筛选 | 第29页 |
| ·讨论 | 第29-31页 |
| ·结论 | 第31-32页 |
| 第三章 棉花枯萎病菌和棉花黄萎病菌拮抗性菌株筛选 | 第32-43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32-33页 |
| ·皿内拮抗细菌的初筛 | 第32页 |
| ·皿内拮抗细菌的复筛 | 第32-33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33-41页 |
| ·苦豆子拮抗性内生细菌的皿内初筛结果 | 第33-36页 |
| ·皿内拮抗细菌的复筛结果 | 第36-41页 |
| ·讨论 | 第41-42页 |
| ·结论 | 第42-43页 |
| 第四章 棉花枯、黄萎病菌拮抗菌株多样性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| 第43-56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43-48页 |
| ·棉花枯、黄萎病菌拮抗性内生细菌表型多样性分析 | 第43-46页 |
| ·棉花枯、黄萎病菌拮抗性内生细菌ERIC-PCR 分析 | 第46-47页 |
| ·棉花枯、黄萎病菌拮抗性内生细菌16S rDNA 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| 第47-48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48-54页 |
| ·棉花枯、黄萎病菌拮抗性内生细菌表型多样性 | 第48-50页 |
| ·棉花枯、黄萎病菌拮抗性内生细菌ERIC-PCR 分析 | 第50-52页 |
| ·棉花枯、黄萎病菌拮抗性内生细菌16S rDNA 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| 第52-54页 |
| ·讨论 | 第54-55页 |
| ·结论 | 第55-56页 |
| 第五章 棉花枯、黄萎病菌拮抗性菌株盆栽控病实验 | 第56-60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56-57页 |
| ·棉花品种 | 第56页 |
| ·拮抗性苦豆子内生细菌菌株 | 第56页 |
| ·盆栽控病试验方法 | 第56-57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57-59页 |
| ·对棉花枯萎病的盆栽控病测试结果 | 第57-58页 |
| ·对棉花黄萎病的盆栽控病测试结果 | 第58-59页 |
| ·结论 | 第59-60页 |
| 第六章 一株苦豆子内生细菌拮抗棉花枯、黄萎病菌机制研究 | 第60-71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60-63页 |
| ·拮抗性苦豆子内生细菌菌株 | 第60页 |
| ·产抗菌代谢产物的确定及其分离纯化 | 第60页 |
| ·产铁载体的确定及铁载体含量的测定 | 第60-62页 |
| ·诱导系统抗性测定 | 第62-63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63-69页 |
| ·拮抗性内生细菌产抗菌代谢产物的确定及其分离纯化 | 第63-65页 |
| ·拮抗性内生细菌产铁载体的确定及铁载体含量测定 | 第65-68页 |
| ·拮抗性内生细菌诱导系统抗性测定 | 第68-69页 |
| ·讨论 | 第69-70页 |
| ·结论 | 第70-71页 |
| 第七章 抗MRSA 苦豆子内生细菌筛选及其活性成分研究 | 第71-78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71-72页 |
| ·菌株来源 | 第71页 |
| ·指示菌活化及发酵液的获得 | 第71页 |
| ·苦豆子内生细菌发酵液的获得 | 第71页 |
| ·抗MRSA 活性菌株的初筛 | 第71页 |
| ·活性菌株的复筛 | 第71-72页 |
| ·抗MRSA 苦豆子内生细菌活性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| 第72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72-76页 |
| ·抗MRSA 活性菌株的筛选 | 第72页 |
| ·KDRE51 活性成份的分离纯化 | 第72-74页 |
| ·抗MRSA 活性成份ZSC-6 的结构鉴定 | 第74-76页 |
| ·讨论 | 第76-77页 |
| ·结论 | 第77-78页 |
| 第八章 结论 | 第78-7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9-88页 |
| 附录 | 第88-94页 |
| 致谢 | 第94-95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