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4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4-16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4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| 第17-20页 |
第二章 春晚设计艺术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色 | 第20-28页 |
2.1 设计艺术对于春晚的意义和功能定位 | 第20-22页 |
2.2 春晚设计艺术自身特色与电视直播的有机统一 | 第22-24页 |
2.3 首届春晚设计艺术特点 | 第24-28页 |
第三章 春晚设计艺术的发展脉络及时代特征 | 第28-42页 |
3.1 第一阶段:综艺联欢形式阶段(1983-1989年) | 第28-33页 |
3.2 第二阶段:国家文化符号阶段(1990-1997年) | 第33-35页 |
3.3 第三阶段:一号演播厅阶段(1998-2008年) | 第35-41页 |
3.4 新时期阶段:多维立体设计呈现阶段(2009-2014年) | 第41-42页 |
第四章 春晚设计艺术之服饰设计的丰富性和演变史 | 第42-86页 |
4.1 春晚服饰设计的代表性载体的设计定位和特征 | 第42-43页 |
4.2 春晚代表性服饰载体及其年代秀特征分析 | 第43-86页 |
4.2.1 主持人服饰的仪式化和个性特征 | 第43-60页 |
4.2.2 歌唱家服饰的个性特征与多元化 | 第60-81页 |
4.2.3 舞蹈演员服饰代表性例证的设计制作 | 第81-86页 |
第五章 春晚设计艺术的文化内涵和新时期舞美 | 第86-116页 |
5.1 春晚设计艺术的创新理念与文化内涵 | 第86-87页 |
5.2 春晚设计艺术中特定意象符号的运用与表达 | 第87-90页 |
5.2.1 家国的表征—文化符号 | 第87-88页 |
5.2.2 节日的标签--民俗符号 | 第88-89页 |
5.2.3 视觉的盛宴--娱乐符号 | 第89-90页 |
5.3 春晚艺术设计之舞美呈现的框架综述 | 第90-93页 |
5.4 新时期春晚的舞美设计与呈现特点(2009-2014年) | 第93-116页 |
5.4.1 光彩夺目---空间拓展的节点(2009年) | 第93-95页 |
5.4.2 移步换景---二维到3D的转换(2010年) | 第95-98页 |
5.4.3 增光添彩---台面射影的创新(2011年) | 第98页 |
5.4.4 美轮美奂---立体组合的视效)(2012年) | 第98-108页 |
5.4.5 流光溢彩---多维虚拟的成像(2013年) | 第108-113页 |
5.4.6 返璞归真---以简代繁的呈现(2014年) | 第113-116页 |
第六章 春晚设计艺术领军人物简介、小结与展望 | 第116-120页 |
6.1 设计师的人文情怀和美学视野 | 第116-118页 |
6.2 小结与展望 | 第118-12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0-124页 |
致谢 | 第124-126页 |
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| 第12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