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主要符号表 | 第10-11页 |
1 绪论 | 第11-2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高炉渣的处理和余热回收技术的发展 | 第12-18页 |
1.2.1 高炉渣基本组成和传统水淬 | 第12页 |
1.2.2 物理余热回收工艺 | 第12-16页 |
1.2.3 化学余热回收工艺 | 第16-17页 |
1.2.4 熔渣余热回收方法总结 | 第17-18页 |
1.3 离心粒化余热回收研究进展 | 第18-24页 |
1.3.1 绕流冷却流体的研究 | 第18页 |
1.3.2 离心粒化余热回收实验研究 | 第18-21页 |
1.3.3 离心粒化数值模拟研究 | 第21-24页 |
1.4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4-27页 |
1.4.1 研究目的 | 第24页 |
1.4.2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| 第24-27页 |
2 数值模拟方法 | 第27-35页 |
2.1 Solidification/Melting 模型 | 第27-29页 |
2.1.1 模型原理 | 第27-28页 |
2.1.2 动量方程源项 | 第28页 |
2.1.3 湍流方程源项 | 第28-29页 |
2.1.4 能量方程源项 | 第29页 |
2.2 VOF 方法 | 第29-30页 |
2.2.1 方法原理 | 第29页 |
2.2.2 总控制方程 | 第29-30页 |
2.3 连续表面张力(CSF)模型 | 第30-31页 |
2.4 相界面处理方法 | 第31-33页 |
2.4.1 双重界面问题和处理 | 第31-32页 |
2.4.2 界面附近的插值 | 第32-33页 |
2.5 数值模拟中相关问题的处理 | 第33-34页 |
2.5.1 求解器选择 | 第33页 |
2.5.2 计算区域离散和初始化 | 第33-34页 |
2.5.3 计算稳定性和收敛性 | 第34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3 单颗粒熔渣空冷相变换热的数值模拟 | 第35-65页 |
3.1 物理模型 | 第35页 |
3.2 计算区域网格划分及参数设定 | 第35-39页 |
3.3 模型验证 | 第39-40页 |
3.4 熔渣颗粒空冷相变换热特性分析 | 第40-50页 |
3.5 熔渣单颗粒空冷相变换热特性研究 | 第50-64页 |
3.5.1 颗粒直径的影响 | 第50-53页 |
3.5.2 空气速度的影响 | 第53-57页 |
3.5.3 空气初温的影响 | 第57-59页 |
3.5.4 熔渣初温的影响 | 第59-64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4 多颗粒熔渣空冷相变换热的数值模拟 | 第65-81页 |
4.1 物理模型 | 第65页 |
4.2 计算区域网格划分及参数设定 | 第65-67页 |
4.3 结果与分析 | 第67-79页 |
4.3.1 颗粒间的换热影响分析 | 第67-74页 |
4.3.2 颗粒间距的影响 | 第74-76页 |
4.3.3 空气速度的影响 | 第76-78页 |
4.3.4 熔渣初温的影响 | 第78-79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9-81页 |
5 旋转颗粒熔渣空冷相变换热的数值模拟 | 第81-95页 |
5.1 物理模型 | 第81-82页 |
5.2 计算区域网格划分及参数设定 | 第82-83页 |
5.3 模拟结果与分析 | 第83-93页 |
5.3.1 旋转熔渣颗粒空冷相变换热特性分析 | 第83-88页 |
5.3.2 旋转速度的影响 | 第88-91页 |
5.3.3 颗粒直径的影响 | 第91-93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93-95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95-97页 |
6.1 本文主要结论 | 第95-96页 |
6.2 后续工作展望 | 第96-97页 |
致谢 | 第97-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9-105页 |
附录 | 第105页 |
A.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撰写的论文 | 第105页 |
B.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研的科研项目 | 第10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