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16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 | 第13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3页 |
1.2.2 理论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.3 实际应用价值 | 第14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1.5 研究基本框架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交往空间相关基础理论 | 第16-26页 |
2.1 交往空间 | 第16-18页 |
2.1.1 交往空间的心理与行为 | 第17页 |
2.1.2 交往的目的意义 | 第17-18页 |
2.2 交往空间相关理论 | 第18-23页 |
2.2.1 杨·盖尔对交往与空间的观点 | 第18-19页 |
2.2.2 爱德华·T·霍尔的观点 | 第19页 |
2.2.3 约翰波特曼的“共享空间”观点 | 第19-20页 |
2.2.4 黑川纪章关于灰空间的观点 | 第20-21页 |
2.2.5 威廉J米切尔对虚拟空间的观点 | 第21-22页 |
2.2.6 交往空间相关概念的关系 | 第22-23页 |
2.3 高校学生交往的特点 | 第23-25页 |
2.3.1 心理障碍与交往空间的关联 | 第23页 |
2.3.2 高校学生宿舍交往空间 | 第23-2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高校学生宿舍交往空间要素 | 第26-36页 |
3.1. 高校学生宿舍空间交往的变化 | 第26页 |
3.1.1 寒冷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公共交往空间的影响 | 第26页 |
3.1.2 虚拟空间对交往空间的影响 | 第26页 |
3.2 高校学生宿舍室交往空间的类型 | 第26-27页 |
3.3 高校学生宿舍空间交往层次 | 第27-28页 |
3.4 高校学生宿舍交往空间的要素分析 | 第28-34页 |
3.4.1 入口 | 第28-29页 |
3.4.2 庭院 | 第29-30页 |
3.4.3 阳台及屋顶 | 第30-32页 |
3.4.4 底层架空 | 第32-33页 |
3.4.5 通道(走廊和楼梯) | 第33页 |
3.4.6 居室 | 第33-34页 |
本章小结 | 第34-36页 |
第四章 西安地区高校学生宿舍交往空间现状调研与分析 | 第36-56页 |
4.1 西安地区高校学生宿舍发展简史 | 第36-37页 |
4.2 西安地区高校学生宿舍交往空间调研 | 第37-50页 |
4.2.1 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仲英书院 | 第38-41页 |
4.2.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校区丁香公寓 | 第41-45页 |
4.2.3 长安大学渭水校区学生宿舍 | 第45-48页 |
4.2.4 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学生宿舍 | 第48-50页 |
4.3 调研分析 | 第50-55页 |
4.3.1 调研基本情况 | 第50-51页 |
4.3.2 数据的统计和处理 | 第51-53页 |
4.3.3 调研结果 | 第53-5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五章 高校学生宿舍交往空间设计原则与设计优化 | 第56-66页 |
5.1 交往空间设计原则 | 第56-58页 |
5.1.1 整体性原则 | 第56页 |
5.1.2 层次性的原则 | 第56-57页 |
5.1.3 地域性原则 | 第57页 |
5.1.4 综合性原则 | 第57-58页 |
5.2 交往空间设计优化 | 第58-65页 |
5.2.1 入口现状及设计优化 | 第58-59页 |
5.2.2 庭院现状及设计优化 | 第59-60页 |
5.2.3 阳台及屋顶现状及设计优化 | 第60-62页 |
5.2.4 底层架空现状及设计优化 | 第62页 |
5.2.5 通道空间 | 第62-64页 |
5.2.6 居室交往空间现状及设计优化 | 第64-6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66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0页 |
附录 | 第70-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