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符号说明 | 第10-15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15-18页 |
第2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18-26页 |
2.1 实验动物及生境介绍 | 第18-19页 |
2.2 实验动物处理 | 第19页 |
2.3 实验处理 | 第19-21页 |
2.3.1 季节实验 | 第19页 |
2.3.2 冷驯化实验 | 第19-20页 |
2.3.3 光周期驯化实验 | 第20页 |
2.3.4 禁食和重喂食实验 | 第20-21页 |
2.4 实验方法 | 第21-26页 |
2.4.1 代谢率测定 | 第21页 |
2.4.2 摄食量测定 | 第21页 |
2.4.3 消化道器官测定 | 第21-22页 |
2.4.4 血清瘦素浓度测定 | 第22页 |
2.4.5 体脂的测定 | 第22页 |
2.4.6 线粒体制备及生化特征测定 | 第22-23页 |
2.4.7 解偶联蛋白-1(UCP1)的分离纯化及含量测定 | 第23-24页 |
2.4.8 RT-PCR 实验 | 第24-25页 |
2.4.9 数据处理 | 第25-26页 |
第3章 中缅树鼩 BAT 中 UCP1 的分离纯化 | 第26-29页 |
3.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6-27页 |
3.2 结果 | 第27页 |
3.3 讨论 | 第27-29页 |
第4章 中缅树鼩 UCP1 基因部分序列的扩增与分析 | 第29-34页 |
4.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0页 |
4.2 结果 | 第30-33页 |
4.2.1 BAT 中总 RNA 的提取 | 第30页 |
4.2.2 UCP1 基因 cDNA 核心序列 | 第30页 |
4.2.3 UCP1 RT-PCR 产物的测序及分析 | 第30-31页 |
4.2.4 UCP1 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| 第31-32页 |
4.2.5 UCP1 系统进化分析 | 第32-33页 |
4.3 讨论 | 第33-34页 |
第5章 中缅树鼩 BAT 产热活性及 UCP1 含量的季节性变化 | 第34-43页 |
5.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4页 |
5.2 结果 | 第34-40页 |
5.2.1 体重和体脂的季节性变化 | 第34-35页 |
5.2.2 RMR 和 NST 的季节性变化 | 第35页 |
5.2.3 摄食量的季节性变化 | 第35-36页 |
5.2.4 BAT 和肝脏重量及相对重量的季节性变化 | 第36-37页 |
5.2.5 身体组成的季节性变化 | 第37页 |
5.2.6 消化道的季节性变化 | 第37-39页 |
5.2.7 UCP1 含量的季节性变化 | 第39页 |
5.2.8 血清瘦素浓度的季节性变化 | 第39-40页 |
5.3 讨论 | 第40-43页 |
5.3.1 体重和体脂的季节性变化 | 第40-41页 |
5.3.2 RMR、NST 和摄食量的季节性变化 | 第41页 |
5.3.3 消化道的季节性变化 | 第41-42页 |
5.3.4 UCP1 含量和血清瘦素浓度的季节性变化 | 第42-43页 |
第6章 冷驯化对中缅树鼩BAT 产热活性及UCP1 含量的影响 | 第43-56页 |
6.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44页 |
6.2 结果 | 第44-52页 |
6.2.1 体重的变化 | 第44页 |
6.2.2 RMR 与 NST 的变化 | 第44-45页 |
6.2.3 BAT 和肝脏重量及相对重量的变化 | 第45-46页 |
6.2.4 身体组成的变化 | 第46-47页 |
6.2.5 摄食量的变化 | 第47-48页 |
6.2.6 消化道形态的变化 | 第48-50页 |
6.2.7 线粒体蛋白(MP)、细胞色素-c 氧化酶(COX)活性和 UCP1 含量的变化 | 第50-51页 |
6.2.8 UCP1 含量与 BAT 重量和 NST 的关系 | 第51-52页 |
6.2.9 血清瘦素浓度的变化 | 第52页 |
6.3 讨论 | 第52-56页 |
6.3.1 体重和摄食量的变化 | 第52-53页 |
6.3.2 RMR、肝脏重量、肝脏线粒体蛋白和细胞色素-c 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| 第53-54页 |
6.3.3 NST、BAT 重量、BAT 线粒体蛋白、细胞色素-c 氧化酶活性和 UCP1 含量的变化 | 第54页 |
6.3.4 身体组成与消化道形态的变化 | 第54-55页 |
6.3.5 血清瘦素浓度的变化 | 第55-56页 |
第7章 光周期对中缅树鼩 BAT 产热活性及 UCP1 含量的影响 | 第56-66页 |
7.1 材料与方法 | 第56页 |
7.2 结果 | 第56-63页 |
7.2.1 体重的变化 | 第56-57页 |
7.2.2 RMR 和 NST 的变化 | 第57-58页 |
7.2.3 摄食量的变化 | 第58-59页 |
7.2.4 BAT 和肝脏重量及相对重量的变化 | 第59页 |
7.2.5 身体组成的变化 | 第59-60页 |
7.2.6 消化道形态的变化 | 第60-62页 |
7.2.7 线粒体蛋白含量、细胞色素-c 氧化酶活性和 UCP1 含量的变化 | 第62-63页 |
7.3 讨论 | 第63-66页 |
7.3.1 体重和摄食量 | 第63-64页 |
7.3.2 RMR、肝脏线粒体蛋白和细胞色素-c 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| 第64页 |
7.3.3 NST、BAT 线粒体蛋白、细胞色素-c 氧化酶活性和 UCP1 含量的变化 | 第64页 |
7.3.4 光周期对身体组成和消化道形态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7.3.5 光周期对血清瘦素和褪黑激素浓度的影响 | 第65-66页 |
第8章 禁食和重喂食对中缅树鼩 BAT 产热活性及 UCP1 含量的影响 | 第66-79页 |
8.1 材料与方法 | 第66-67页 |
8.2 结果 | 第67-75页 |
8.2.1 体重和身体组成 | 第67-70页 |
8.2.2 RMR、NST、细胞色素-c 氧化酶活性和 UCP1 | 第70-73页 |
8.2.3 UCP1 含量与 BAT 重量和 NST 的关系 | 第73页 |
8.2.4 摄食量和血清瘦素浓度 | 第73-74页 |
8.2.5 禁食时间与存活率 | 第74-75页 |
8.3 讨论 | 第75-79页 |
8.3.1 禁食和重喂食对中缅树鼩体重和身体组成的影响 | 第75-76页 |
8.3.2 禁食和重喂食对 RMR、NST、细胞色素-c 氧化酶活性和 UCP1 的影响 | 第76-77页 |
8.3.3 禁食和重喂食对摄食量和血清瘦素含量的影响 | 第77-78页 |
8.3.4 禁食时间与存活率 | 第78-79页 |
第9章 文献综述 | 第79-102页 |
9.1 横断山区自然概况 | 第79页 |
9.2 体重调节模型 | 第79-82页 |
9.3 BAT 在体重调节中的作用 | 第82-83页 |
9.4 瘦素在体重调节中的作用 | 第83-84页 |
9.5 产热特征 | 第84-89页 |
9.6 UCP1 的研究进展及其意义 | 第89-102页 |
9.6.1 解偶联蛋白(UCPs) | 第89-90页 |
9.6.2 UCP1 的结构及其功能 | 第90-91页 |
9.6.3 UCP1 在 BAT 产热调节和能量代谢中的主要信号通路 | 第91-94页 |
9.6.4 UCP1 参与 BAT 产热调节和能量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因子 | 第94-97页 |
9.6.5 UCP1 与肥胖的治疗 | 第97-100页 |
9.6.6 研究的难点和展望 | 第100-102页 |
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02-10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4-11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| 第118-120页 |
致谢 | 第12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