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7-8页 |
英文摘要 | 第8-9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1.2.1 土壤氡浓度测量方法 | 第12-14页 |
1.2.2 土壤氡浓度测量仪的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2.3 测氡仪采用的探测器的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2.4 湿度对静电收集法连续测氡仪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目标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7-18页 |
1.3.1 研究目标 | 第17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1.3.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双室法土壤氡浓度测量仪理论模型 | 第18-29页 |
2.1 土壤氡分布理论 | 第18-21页 |
2.2 测量氡浓度的静电收集法 | 第21-25页 |
2.2.1 静电收集法测量氡浓度计算 | 第21-22页 |
2.2.2 迭代修正系数的计算方法 | 第22-23页 |
2.2.3 转换因子的计算方法 | 第23-24页 |
2.2.4 温湿度修正方法 | 第24-25页 |
2.3 双室法土壤氡浓度测量仪的理论模型 | 第25-28页 |
2.4 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3章 双室法土壤氡浓度测量仪的硬件设计与制作 | 第29-42页 |
3.1 测量室和采样室 | 第30-31页 |
3.2 离子注入型半导体探测器 | 第31-33页 |
3.3 电荷灵敏前置放大电路 | 第33-34页 |
3.4 主放大器电路 | 第34页 |
3.5 单道脉冲幅度分析器 | 第34-36页 |
3.6 控制电路 | 第36-40页 |
3.6.1 微控制器简介 | 第37页 |
3.6.2 电压转换电路 | 第37-38页 |
3.6.3 控制电路其他部分 | 第38-40页 |
3.7 仪器样机 | 第40-41页 |
3.8 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4章 双室法土壤氡浓度测量仪的软件设计 | 第42-54页 |
4.1 土壤氡浓度测量仪的系统软件 | 第42-44页 |
4.2 主程序 | 第44-45页 |
4.3 LCD12864 显示驱动模块 | 第45-46页 |
4.4 PCF8563 时钟芯片驱动模块 | 第46页 |
4.5 AM2302 湿敏电容数字温湿度驱动模块 | 第46-48页 |
4.6 EEPROM 储存模块 | 第48页 |
4.7 人机交互模块 | 第48-51页 |
4.8 数据处理模块 | 第51-53页 |
4.8.1 温湿度修正程序 | 第51-52页 |
4.8.2 氡浓度计算程序 | 第52-53页 |
4.9 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5章 双室法土壤氡浓度测量仪参数确定及实验验证 | 第54-76页 |
5.1 仪器硬件的安装与调试 | 第54-57页 |
5.1.1 仪器硬件的安装 | 第54-55页 |
5.1.2 测氡仪的测量室收集电压的调节 | 第55页 |
5.1.3 土壤氡浓度测量仪的单道阈值电压的确定和调节 | 第55-57页 |
5.2 测量室的优化设计及确定 | 第57-62页 |
5.2.1 测量室的优化设计 | 第57-59页 |
5.2.2 测量室的确定 | 第59-62页 |
5.3 仪器相关参数的确定 | 第62-68页 |
5.3.1 迭代修正系数验证 | 第62-63页 |
5.3.2 静电收集电压的确定 | 第63-64页 |
5.3.3 转换因子的确定 | 第64-65页 |
5.3.4 温湿度修正系数的确定 | 第65-66页 |
5.3.5 采样室氡浓度平衡时间 | 第66-68页 |
5.3.6 220Rn 甄别实验 | 第68页 |
5.4 仪器性能测试 | 第68-70页 |
5.4.1 仪器响应时间分析 | 第68-69页 |
5.4.2 氡室内的比对实验 | 第69-70页 |
5.5 现场实验 | 第70-74页 |
5.5.1 现场的比对实验 | 第70-72页 |
5.5.2 等时间间隔方法的实验验证 | 第72-74页 |
5.6 小结 | 第74-76页 |
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6-78页 |
6.1 总结 | 第76-77页 |
6.2 展望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1页 |
成果目录 | 第81-82页 |
致谢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