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3页 |
1 绪论 | 第14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2.1 研究的目的 | 第15页 |
1.2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6-19页 |
1.3.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6-18页 |
1.3.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8-19页 |
1.4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5 研究的主要方法 | 第20-21页 |
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| 第21-25页 |
2.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概念界定 | 第21-22页 |
2.1.1 劳动力 | 第21页 |
2.1.2 农村劳动力 | 第21页 |
2.1.3 农村剩余劳动力 | 第21-22页 |
2.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理论基础 | 第22-24页 |
2.2.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| 第22-23页 |
2.2.2 新劳动力迁移经济学 | 第23页 |
2.2.3 人力资本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3 哈尔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| 第25-34页 |
3.1 哈尔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| 第25-27页 |
3.2 哈尔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 | 第27-32页 |
3.2.1 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 | 第27-31页 |
3.2.2 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| 第31-32页 |
3.2.3 人力资本方面存在的问题 | 第32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2-34页 |
4 哈尔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| 第34-42页 |
4.1 哈尔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个性特征的结构分析 | 第34-36页 |
4.1.1 年龄层次分析 | 第34-35页 |
4.1.2 教育程度分析 | 第35-36页 |
4.1.3 收入水平分析 | 第36页 |
4.2 哈尔滨市农村剩余劳转移就业影响因素的Logit模型分析 | 第36-41页 |
4.2.1 数据来源 | 第36-37页 |
4.2.2 Logit回归模型 | 第37-38页 |
4.2.3 变量设定 | 第38-40页 |
4.2.4 回归分析的结果 | 第40-41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5 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| 第42-48页 |
5.1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借鉴 | 第42-44页 |
5.1.1 日本的经验借鉴 | 第42-43页 |
5.1.2 韩国的经验借鉴 | 第43页 |
5.1.3 英美的经验借鉴 | 第43-44页 |
5.2 国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借鉴 | 第44-45页 |
5.2.1 江浙地区的经验借鉴 | 第44页 |
5.2.2 河南省的经验借鉴 | 第44-45页 |
5.2.3 成都市的经验借鉴 | 第45页 |
5.3 对哈尔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启示 | 第45-47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6 哈尔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| 第48-57页 |
6.1 经济方面的建议 | 第48-50页 |
6.1.1 加快发展乡镇企业 | 第48页 |
6.1.2 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 | 第48-49页 |
6.1.3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| 第49页 |
6.1.4 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 | 第49页 |
6.1.5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 | 第49-50页 |
6.1.6 鼓励自主创业 | 第50页 |
6.2 制度方面的建议 | 第50-53页 |
6.2.1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| 第50-51页 |
6.2.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| 第51-52页 |
6.2.3 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| 第52-53页 |
6.2.4 建立健全非农就业服务体系 | 第53页 |
6.3 人力资本投入方面的建议 | 第53-55页 |
6.3.1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| 第53-54页 |
6.3.2 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| 第54页 |
6.3.3 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| 第54-55页 |
6.3.4 提高农民投资人力资本的积极性 | 第55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7 结论 | 第57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3页 |
附录 | 第63-6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