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畴人传三编》研究
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页 |
| 绪论 | 第7-13页 |
| 一、研究现状 | 第7-9页 |
| 二、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| 三、研究方案 | 第10-13页 |
| 第一章 《畴人传三编》作者及编撰情况 | 第13-27页 |
| 第一节 诸可宝的生平经历及著作 | 第13-15页 |
| 一、生平经历 | 第13-14页 |
| 二、著作 | 第14-15页 |
| 第二节 《畴人传三编》编撰的社会背景和学术环境 | 第15-18页 |
| 一、社会背景 | 第15-16页 |
| 二、学术环境 | 第16-18页 |
| 第三节 《畴人传三编》版本状况 | 第18-21页 |
| 一、丛书本 | 第18-19页 |
| 二、合刻本 | 第19-20页 |
| 三、其他 | 第20-21页 |
| 第四节 《畴人传三编》的编撰原因与编撰体例 | 第21-25页 |
| 一、编撰原因 | 第21-23页 |
| 二、编撰体例 | 第23-25页 |
| 小结 | 第25-27页 |
| 第二章 《畴人传三编》内容简析 | 第27-59页 |
| 第一节 勾勒的算学发展概况 | 第27-39页 |
| 一、记述传统算学的整理研究 | 第27-30页 |
| 二、概括西方数学对清代数学的影响 | 第30-34页 |
| 三、分析舆地学的发展 | 第34-36页 |
| 四、反映代数学和微积分学的发展 | 第36-39页 |
| 第二节 呈现的一代算学家风貌 | 第39-49页 |
| 一、专门算学家的出现 | 第39-40页 |
| 二、算学学派的形成 | 第40-44页 |
| 三、算学家间的社会关系 | 第44-47页 |
| 四、女性算学家的出现 | 第47-49页 |
| 第三节 新旧算学观的交织 | 第49-54页 |
| 一、“西学中源”说 | 第49-52页 |
| 二、西方近代数学的传入 | 第52-54页 |
| 第四节 洋务派兴学措施 | 第54-56页 |
| 一、吸纳人才 | 第54-55页 |
| 二、兴办学校 | 第55-56页 |
| 小结 | 第56-59页 |
| 第三章 《畴人传三编》的史料探析 | 第59-73页 |
| 第一节 基本史源 | 第59-68页 |
| 第二节 引书特点分析 | 第68-72页 |
| 小结 | 第72-73页 |
| 第四章 《畴人传三编》之价值 | 第73-77页 |
| 第一节 《畴人传三编》的史料价值 | 第73-74页 |
| 第二节 《畴人传三编》的文化史价值 | 第74-75页 |
| 第三节 《畴人传三编》的科技史价值 | 第75-76页 |
| 小结 | 第76-77页 |
| 结语 | 第77-7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9-83页 |
| 致谢 | 第83-85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