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药学论文--药剂学论文--制剂学论文

尤特奇S100结肠靶向纳米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绪论第10-18页
    1.1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(OCDDS)第10-11页
    1.2 溃疡性结肠炎及美沙拉嗪研究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溃疡性结肠炎简介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美沙拉嗪简介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吲哚美辛简介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疏水性药物研究现状第12页
    1.3 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现状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纳米药物载体系特点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纳米药物载体分类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纳米粒的评价第14页
    1.4 尤特奇材料研究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尤特奇材料简介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尤特奇制剂新技术研究现状第15页
    1.5 纳米靶向制剂研究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主动靶向制剂研究概况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凝集素与特异性糖基结合研究概况第16页
    1.6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课题研究意义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课题研究内容第17-18页
2 凝集素偶联尤特奇 S100 的制备及表征第18-25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18页
    2.2 实验部分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凝集素偶联 S100 的制备及分离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凝集素-S100 的工艺优化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凝集素的接枝率测定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凝集素偶联尤特奇 S100 的结构表征第21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讨论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凝集素偶联尤特奇 S100 的红外光谱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BCA 法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凝集素偶联尤特奇 S100 的工艺优化第22-24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4-25页
3 美沙拉嗪/凝集素偶联尤特奇 S100 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第25-38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25页
    3.2 实验部分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仪器与试剂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美沙拉嗪与 EDC、S100 紫外吸收波长测定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美沙拉嗪标准曲线绘制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凝集素偶联尤特奇 S100 纳米粒的制备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纳米粒包封率和载药量的考察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纳米粒的粒径和 Zeta 电位测定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7 纳米粒的形貌观察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8 纳米粒的红外光谱及 X 射线衍射光谱扫描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9 纳米粒的稳定性考察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0 纳米粒的体外释放实验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1 纳米粒与牛颌下腺蛋白的粘附性实验第28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讨论第28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美沙拉嗪标准曲线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美沙拉嗪/凝集素偶联尤特奇 S100 纳米粒的制备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纳米粒的粒径和 Zeta 电位测定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纳米粒的扫描电镜和电镜透射观察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纳米粒的红外光谱分析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纳米粒的 X 射线衍射光谱分析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7 纳米粒的稳定性考察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8 纳米粒的体外释放结果分析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9 粘附性实验第36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36-38页
4 吲哚美辛/环糊精/尤特奇 S100 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第38-56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38-40页
    4.2 实验部分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试剂与仪器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IDM 测定方法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环糊精相溶解度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吲哚美辛/环糊精/尤特奇 S100 纳米粒的制备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纳米粒包封率及载药量测量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纳米粒影响因素考察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纳米粒粒径和 Zeta 电位测定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8 差示扫描量热法 DSC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9 XRD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0 纳米粒稳定性考察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1 纳米粒体外释放研究第43-44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讨论第44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IDM 的测定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相溶解度图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pH 值对纳米粒粒径和 Zeta 电位的影响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投药比和 pH 对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扫描电镜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DSC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XRD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8 纳米粒稳定性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9 体外释放第52-54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54-56页
5 结论与展望第56-58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56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56-58页
致谢第58-59页
参考文献第59-64页
附录第64页
    A.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64页

论文共6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华钩藤中生物碱的分离
下一篇:基于PKS的聚氯乙烯聚合反应过程温度控制系统优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