波形管强化传热性能实验研究及波形扁管的开发
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1 绪论 | 第11-21页 |
| 1.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| 第11页 |
| 1.2 强化传热管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8页 |
| 1.2.1 表面加工型强化传热管 | 第12-14页 |
| 1.2.2 添加辅助元件型强化传热管 | 第14-16页 |
| 1.2.3 流道结构改变型强化传热管 | 第16-18页 |
| 1.3 强化换热管技术存在的问题 | 第18-19页 |
| 1.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9-21页 |
| 1.4.1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9页 |
| 1.4.2 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9-21页 |
| 2 实验装置与实验设计 | 第21-30页 |
| 2.1 引言 | 第21页 |
| 2.2 综合换热实验台 | 第21-26页 |
| 2.2.1 换热实验台整体结构 | 第21-23页 |
| 2.2.2 冷水循环系统 | 第23页 |
| 2.2.3 热水循环系统 | 第23-24页 |
| 2.2.4 实验段 | 第24-25页 |
| 2.2.5 测量系统 | 第25-26页 |
| 2.3 波形管强化传热实验设计 | 第26-29页 |
| 2.3.1 实验原理 | 第26-27页 |
| 2.3.2 实验内容及目的 | 第27-28页 |
| 2.3.3 实验参数选取 | 第28页 |
| 2.3.4 实验步骤 | 第28-29页 |
| 2.4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| 3 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| 第30-44页 |
| 3.1 引言 | 第30页 |
| 3.2 波形管传热与阻力特性研究 | 第30-38页 |
| 3.2.1 总传热系数 | 第30-32页 |
| 3.2.2 摩擦阻力系数 | 第32-36页 |
| 3.2.3 传热性能评价 | 第36-38页 |
| 3.3 误差分析 | 第38-43页 |
| 3.3.1 实验仪器误差 | 第39页 |
| 3.3.2 采样值的有效性 | 第39页 |
| 3.3.3 数据计算误差 | 第39-43页 |
| 3.4 小结 | 第43-44页 |
| 4 波形扁管的开发及数值模拟 | 第44-55页 |
| 4.1 引言 | 第44页 |
| 4.2 波形扁管的开发 | 第44-48页 |
| 4.2.1 波形管流动与传热特性 | 第44-45页 |
| 4.2.2 扁管流动与传热特性 | 第45-46页 |
| 4.2.3 波形管结构的确定 | 第46-48页 |
| 4.3 研究手段 | 第48-51页 |
| 4.3.1 数值模拟 | 第48-50页 |
| 4.3.2 正交试验法 | 第50-51页 |
| 4.4 波形扁管正交试验设计 | 第51-54页 |
| 4.4.1 试验目的及其评价指标 | 第51-52页 |
| 4.4.2 因素及其水平的确定 | 第52-53页 |
| 4.4.3 制定正交试验表 | 第53-54页 |
| 4.5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| 5 波形扁管传热性能分析 | 第55-74页 |
| 5.1 引言 | 第55页 |
| 5.2 试验数据极差分析 | 第55-61页 |
| 5.2.1 极差分析计算 | 第55-58页 |
| 5.2.2 绘制指标因素趋势图 | 第58-59页 |
| 5.2.3 试验因素最优水平和最优水平组合的确定 | 第59-61页 |
| 5.3 波形扁管强化传热能力验证 | 第61-67页 |
| 5.3.1 直管传热性能模拟值公式验证 | 第61-63页 |
| 5.3.2 波形扁管传热性能模拟研究 | 第63-64页 |
| 5.3.3 波形扁管与光滑直管传热性能对比 | 第64页 |
| 5.3.4 波形扁管与波形管换热能力对比 | 第64-65页 |
| 5.3.5 波形扁管与扁管传热性能对比 | 第65-67页 |
| 5.4 波形扁管强化传热理论分析 | 第67-71页 |
| 5.4.1 重力对换热的影响 | 第67页 |
| 5.4.2 扁管强化传热效应 | 第67-69页 |
| 5.4.3 二次流对换热的影响 | 第69-71页 |
| 5.5 波形扁管的优点 | 第71-72页 |
| 5.6 本章小结 | 第72-74页 |
| 6 结论与展望 | 第74-77页 |
| 6.1 结论 | 第74-76页 |
| 6.2 展望 | 第76-7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7-80页 |
|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80-81页 |
| 致谢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