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件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目录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32页 |
1.1 锂离子电池简介 | 第13-16页 |
1.2 锂离子电池的主要特点 | 第16页 |
1.3 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及电解质 | 第16-19页 |
1.3.1 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 | 第16-18页 |
1.3.2 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 | 第18-19页 |
1.4 固态聚合物电解质(SPE) | 第19-24页 |
1.4.1 固态聚合物电解质概况 | 第19-20页 |
1.4.2 提高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导率方法 | 第20-24页 |
1.5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(GPE) | 第24-28页 |
1.5.1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概况 | 第24-25页 |
1.5.2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导电机理 | 第25-26页 |
1.5.3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现状 | 第26-28页 |
1.6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| 第28-32页 |
1.6.1 论文的研究意义 | 第28-29页 |
1.6.2 论文的研究内容 | 第29-32页 |
第二章 固态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| 第32-48页 |
2.1 引言 | 第32页 |
2.2 实验 | 第32-38页 |
2.2.1 实验试剂及仪器 | 第32-33页 |
2.2.2 全氟磺酸树脂当量值的测试 | 第33-34页 |
2.2.3 全氟磺酸树脂的锂化 | 第34页 |
2.2.4 制备固态聚合物电解质膜 | 第34页 |
2.2.5 测试方法 | 第34-38页 |
2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8-47页 |
2.3.1 SPE 的热稳定分析 | 第38-40页 |
2.3.2 SPE 的 DSC 分析 | 第40-41页 |
2.3.3 SPE 的微观及宏观结构 | 第41-42页 |
2.3.4 SPE 的机械性能 | 第42页 |
2.3.5 SPE 的电导率及可能的机理探讨 | 第42-45页 |
2.3.6 SPE 的锂离子迁移数 | 第45-4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三章 凝胶态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| 第48-64页 |
3.1 引言 | 第48页 |
3.2 实验 | 第48-51页 |
3.2.1 实验试剂及仪器 | 第48-49页 |
3.2.2 实验步骤 | 第49-50页 |
3.2.3 测试方法 | 第50-51页 |
3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51-63页 |
3.3.1 GPE 的热稳定性 | 第51-52页 |
3.3.2 GPE 的微观及宏观结构 | 第52-53页 |
3.3.3 GPE 吸液能力测试 | 第53-55页 |
3.3.4 GPE 的电化学稳定窗口测试 | 第55-56页 |
3.3.5 GPE 的锂离子电导率测试及导电机理探讨 | 第56-59页 |
3.3.6 GPE 的锂离子迁移数 | 第59-62页 |
3.3.7 GPE 的界面稳定性测试 | 第62-6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四章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锂离子电池的性能 | 第64-71页 |
4.1 引言 | 第64-65页 |
4.2 实验 | 第65-67页 |
4.2.1 实验材料及仪器 | 第65页 |
4.2.2 纽扣电池的组装 | 第65-66页 |
4.2.3 测试方法 | 第66-67页 |
4.3 电池性能测试 | 第67-70页 |
4.3.1 电池充放电性能 | 第67-68页 |
4.3.2 电池倍率放电曲线 | 第68-69页 |
4.3.3 电池循环性能 | 第69-7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71-73页 |
5.1 结论 | 第71-72页 |
5.2 展望 | 第72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硕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