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化学工业论文--煤炭气化工业论文--气化理论(可燃气体、瓦斯)论文

气流床水冷壁气化炉熔渣沉积试验研究及水冷壁数值模拟

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12页
第1章 绪论第12-15页
   ·研究背景第12-13页
   ·研究内容第13页
   ·本文创新点第13-15页
第2章 文献综述第15-31页
   ·灰渣沉积研究第15-19页
     ·灰渣颗粒的形成第15页
     ·灰渣成分第15-16页
     ·渣层的形成第16-17页
     ·灰渣沉积规律的研究第17-19页
   ·渣层的形态及结构第19-22页
     ·渣层的表面形态第19页
     ·渣层的内部结构第19-22页
   ·渣层的导热系数第22-24页
     ·渣层导热系数的影响因素第22页
     ·导热系数预测模型第22-24页
   ·气化炉水冷壁温度场研究第24-26页
     ·气化炉内传热特点第24页
     ·水冷壁温度场研究第24-26页
   ·渣层热应力及断裂研究第26-29页
     ·渣层的力学特性第26-27页
     ·水冷壁及渣层热应力研究第27-28页
     ·渣层断裂研究第28-29页
   ·水冷壁工质流场研究第29-30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30-31页
第3章 水冷壁气化炉粉煤气化试验第31-42页
   ·试验装置第31-34页
     ·水冷壁气流床气化炉第31-32页
     ·供料装置第32-34页
   ·气化试验流程第34页
   ·粉煤气化试验第34-41页
     ·北宿煤煤质分析第34-36页
     ·气化试验条件第36-37页
     ·试验结果及渣样分析第37-41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1-42页
第4章 神府煤灰渣气化试验第42-51页
   ·试验用灰渣分析第42-43页
   ·试验装置第43-44页
   ·灰渣气化试验第44-50页
     ·操作条件第44-45页
     ·渣层表面温度及鳍片温度第45-46页
     ·试验中炉内渣层形态第46-47页
     ·渣层形态第47-48页
     ·渣层结构第48-50页
     ·渣样矿物组成分析第50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50-51页
第5章 气化炉水冷壁的温度场的研究第51-67页
   ·传热模型第51-57页
     ·水冷壁直筒段模型第51-52页
     ·模型假设第52-53页
     ·数学模型第53-54页
     ·有限元方法及方程第54-56页
     ·边界条件第56-57页
   ·稳态模拟第57-60页
     ·模型验证第57页
     ·水冷壁温度场第57-58页
     ·操作参数的影响第58-60页
   ·温度场瞬态分析第60-62页
     ·粉煤气化试验第60-61页
     ·数学模型边界条件第61页
     ·模型验证第61-62页
     ·模拟结果第62页
   ·水冷壁锥段传热分析及结构优化第62-66页
     ·设计操作参数第63页
     ·管内沸腾给热系数第63-64页
     ·局部模型及边界条件第64页
     ·模拟结果第64-66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66-67页
第6章 渣层热应力分析及断裂预测第67-93页
   ·渣层热应力瞬态分析第67-78页
     ·试验研究第67-69页
     ·水冷壁及渣层热应力模型第69-70页
     ·数学模型第70-71页
     ·有限元模型及边界条件第71页
     ·模型验证第71-72页
  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72-78页
   ·含相变冷却过程渣层热应力分析第78-84页
     ·数学模型第78-79页
     ·边界条件第79-80页
  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80-84页
   ·渣层表面裂纹与断裂第84-91页
     ·裂纹尖端区域的应力场与位移场第84-86页
     ·应力强度因子及Griffith能量准则第86页
     ·最大拉应力准则第86-87页
     ·渣层断裂模型第87-88页
     ·有限元模型及边界条件第88页
     ·模拟结果第88-91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91-93页
第7章 气流床气化炉水冷壁水力特性研究第93-103页
   ·试验研究第93-94页
   ·数学模型第94-97页
     ·控制方程第94-95页
     ·边界条件第95-96页
     ·模型网格第96-97页
   ·模拟结果与分析第97-102页
     ·模型验证第97-98页
     ·流场分析第98-100页
     ·结构参数的影响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·操作参数的影响第101-102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02-103页
第8章 全文结论与展望第103-105页
   ·总结第103-104页
   ·展望第104-105页
参考文献第105-112页
致谢第112-113页
附录 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3页

论文共11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乳酸片球菌素的表达纯化与高密度发酵研究
下一篇:高温煤气化炉中煤灰熔融、流动和流变行为特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