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2.1 列车-桥梁系统耦合振动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2 跨座式单轨交通车桥耦合振动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3 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乘坐舒适性与轨道梁刚度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| 第15-17页 |
1.3.1 主要研究目标 | 第15-16页 |
1.3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2 跨座式单轨车辆、轨道梁、轮轨接触模型及车桥耦合程序 | 第17-47页 |
2.1 概述 | 第17页 |
2.2 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动力学模型 | 第17-22页 |
2.2.1 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简介 | 第17-18页 |
2.2.2 车辆模型自由度与基本假设 | 第18-19页 |
2.2.3 车辆单元动力学总势能 | 第19-22页 |
2.2.3.1 惯性力势能 | 第19-20页 |
2.2.3.2 悬挂弹簧变形能 | 第20-22页 |
2.2.3.3 悬挂阻尼器阻尼力势能 | 第22页 |
2.3 轨道梁模型 | 第22-25页 |
2.4 轮胎计算模型 | 第25-32页 |
2.4.1 轮胎模型基本假设 | 第25页 |
2.4.2 轮胎侧偏模型 | 第25-28页 |
2.4.3 轮胎径向模型 | 第28-32页 |
2.5 轨道不平顺的作用 | 第32-33页 |
2.4.1 轨道不平顺的定义 | 第32-33页 |
2.4.2 轨道不平顺的数值模拟 | 第33页 |
2.6 车桥耦合振动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| 第33-39页 |
2.6.1 车桥耦合部分的重力势能 | 第34页 |
2.6.2 车桥耦合部分的弹性应变能 | 第34页 |
2.6.3 车桥耦合部分的阻尼力势能 | 第34页 |
2.6.4 列车-桥梁单元的有限元形式运动方程 | 第34-39页 |
2.7 车桥耦合程序验证 | 第39-46页 |
2.7.1 重庆跨座式单轨交通试验概况 | 第39页 |
2.7.2 车辆、轨道梁计算参数 | 第39-41页 |
2.7.3 轨道梁自振特性分析 | 第41页 |
2.7.4 轨道梁振动响应的验证 | 第41-46页 |
2.8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3 车桥系统耦合振动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7-59页 |
3.1 概述 | 第47页 |
3.2 轮胎内压对振动响应的影响 | 第47-51页 |
3.3 车辆偏载对振动响应的影响 | 第51-56页 |
3.4 轨道梁不平顺对振动响应的影响 | 第56-58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4 跨座式单轨交通乘坐舒适性研究 | 第59-74页 |
4.1 概述 | 第59页 |
4.2 乘坐舒适性及其评价指标 | 第59-61页 |
4.2.1 乘坐舒适性物理概念 | 第59页 |
4.2.2 乘坐舒适性评价指标 | 第59-61页 |
4.2.2.1 车体加速度指标 | 第60页 |
4.2.2.2 Sperling评价标准 | 第60-61页 |
4.3 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乘坐舒适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61-72页 |
4.3.1 舒适性评价 | 第61-63页 |
4.3.2 轮压对乘坐舒适性的影响 | 第63-66页 |
4.3.3 车辆载重对乘坐舒适性的影响 | 第66页 |
4.3.4 偏载对乘坐舒适性的影响 | 第66-67页 |
4.3.5 轨道不平顺对乘坐舒适性的影响 | 第67-68页 |
4.3.6 轨道梁跨度对乘坐舒适性的影响 | 第68-70页 |
4.3.7 轨道梁刚度对乘坐舒适性的影响 | 第70-7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2-74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74-76页 |
结论 | 第74-75页 |
展望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| 第82-83页 |
致谢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