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件 | 第4-5页 |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前言 | 第10-11页 |
第1章 财富管理业务概述 | 第11-13页 |
1.1 国内财富管理业务现状综述 | 第11页 |
1.2 中国财富市场地位 | 第11-12页 |
1.3 国内财富管理市场及监管的特点 | 第12-13页 |
第2章 不同机构财富管理业务现状 | 第13-25页 |
2.1 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及监管现状 | 第13-17页 |
2.1.1 业务发展现状 | 第13-14页 |
2.1.2 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政策沿革 | 第14-16页 |
2.1.3 理财业务核算估值问题 | 第16-17页 |
2.2 证券公司财富管理业务 | 第17-19页 |
2.2.1 业务发展现状 | 第17-18页 |
2.2.2 券商财富管理业务监管现状 | 第18-19页 |
2.3 基金公司财富管理业务发展及监管现状 | 第19页 |
2.4 保险公司财富管理业务发展及监管现状 | 第19-20页 |
2.5 信托公司财富管理业务发展及监管现状 | 第20-23页 |
2.5.1 业务发展现状 | 第20-21页 |
2.5.2 关于房地产信托(REITS)专门研究 | 第21-23页 |
2.6 第三方理财业务发展及监管现状 | 第23页 |
2.7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(PE)发展及监管现状 | 第23-25页 |
第3章 国内财富管理行业在消费者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| 第25-30页 |
3.1 银行理财业务难以实现“买者自负” | 第25页 |
3.2 内嵌期权产品中可能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环节 | 第25-27页 |
3.2.1 压低购买期权的成本 | 第26页 |
3.2.2 做低期权价值 | 第26页 |
3.2.3 选择产品时仅考虑自身收益 | 第26页 |
3.2.4 利益输送 | 第26页 |
3.2.5 对金融机构定价行为约束的内外部局限 | 第26-27页 |
3.3 资产收益权类财富管理业务消费者保护问题 | 第27-30页 |
3.3.1 资产收益权对应的基础资产类型缺乏有效限制 | 第27页 |
3.3.2 产品定价流于形式 | 第27-28页 |
3.3.3 资产收益权受让期间受让方未享有实质收益 | 第28页 |
3.3.4 资产收益权存续期间缺乏有效风险防范手段 | 第28页 |
3.3.5 融资企业违约时权利后续处置困难 | 第28-30页 |
第4章 关于国内财富管理业务消费者保护的建议 | 第30-34页 |
4.1 坚持客户利益第一原则进行产品设计 | 第30页 |
4.2 培育消费者正确理财观念 | 第30-31页 |
4.3 对内嵌期权产品应做到公平对待消费者 | 第31-32页 |
4.3.1 合理确定产品内嵌期权的价值 | 第31页 |
4.3.2 明确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及境外询价的依据 | 第31页 |
4.3.3 监管部门通过检查评估金融机构定价机制 | 第31-32页 |
4.4 收益权类产品应确保消费者作为受让方的权益 | 第32-33页 |
4.4.1 严格对基础资产的准入管理 | 第32页 |
4.4.2 提高资产收益权定价的真实性与公允性 | 第32页 |
4.4.3 确保权利存续期间资产收益权的有效转让 | 第32页 |
4.4.4 完善资产收益权理财业务的法律环境 | 第32-33页 |
4.5 及时加强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业务监管 | 第33页 |
4.6 加强对包括私募股权基金、第三方理财等管理 | 第33-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4-35页 |
致谢 | 第3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