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1-17页 |
一、 研究的缘起 | 第11-12页 |
二、 研究的意义 | 第12页 |
三、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四、 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五、 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 | 第15-16页 |
六、 论文的主要贡献以及不足之处 | 第16-17页 |
(一) 主要贡献 | 第16页 |
(二) 不足之处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我国助学贷款面临的违约风险及其根源 | 第17-21页 |
一、 违约现象 | 第17-18页 |
二、 违约风险的深刻根源 | 第18-21页 |
(一) 信息不对称导致我国助学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 | 第18-19页 |
(二) 银行缺乏化解风险损失有效机制 | 第19-21页 |
第三章 国际保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理 | 第21-25页 |
一、 国际保证保险制度的基本特点 | 第21页 |
二、 国际保证保险制度的经营特征 | 第21-25页 |
(一) 定价环节 | 第22页 |
(二) 承保环节 | 第22-23页 |
(三) 理赔环节 | 第23页 |
(四) 追偿环节 | 第23-25页 |
第四章 保证保险制度防范和化解助学贷款违约风险的重要机理 | 第25-31页 |
一、 保证保险机制对信息不对称状态的缓解 | 第25-27页 |
(一) 保险人对借款学生信息的全面掌握 | 第25-26页 |
(二) 保险人通过追偿机制让学生的违约动机变得无利可图 | 第26-27页 |
(三) 银行对贷款学生的资信进行认可 | 第27页 |
二、 改善国家助学贷款中学生与银行双方博弈关系 | 第27-31页 |
(一) 保证保险机制引入助学贷款之前,银行与学生的博弈策略分析 | 第28-30页 |
(二) 保证保险机制引入助学贷款之后,双方之间的博弈关系得以改善 | 第30-31页 |
第五章 我国助学贷款制度中全面引入保证保险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| 第31-37页 |
一、 保证保险机制引入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必要性 | 第31-33页 |
(一) 现有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缺陷 | 第31页 |
(二) 保险公司在风险防范与化解方面具有专业优势 | 第31-33页 |
(三) 保证保险的独特防范与化解风险机制 | 第33页 |
二、 保证保险机制引入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可行性 | 第33-37页 |
(一) 国家政策对于助学贷款保证保险的支持 | 第33-34页 |
(二) 庞大的市场的需求 | 第34-37页 |
第六章 我国助学贷款保证保险制度运行环境的优化 | 第37-43页 |
一、 国家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| 第37-38页 |
二、 社会各部门加强协调 | 第38-39页 |
三、 完善我国保证保险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| 第39-43页 |
(一) 完善我国《保险法》和《合同法》中的保证保险法律法规 | 第39-41页 |
(二) 完善经营环境相适应的外部环境法律和制度 | 第41-43页 |
结束语 | 第43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致谢 | 第47-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