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农村法治的嬗变与重构--以小说《白鹿原》为分析文本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9-10页 |
0.1 对于农村法治问题的理解 | 第9页 |
0.2 小说《白鹿原》与农村法治建设的关系 | 第9-10页 |
1 法律多元主义下的法治 | 第10-14页 |
1.1 法治理解的迷惑 | 第10-11页 |
1.2 法治内涵的反思 | 第11-13页 |
1.3 法律多元主义下的农村法治 | 第13-14页 |
2《白鹿原》代表的传统农村社会的治理模式 | 第14-18页 |
2.1 宗族制的权力结构 | 第14-17页 |
2.1.1 族长——白鹿原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| 第15页 |
2.1.2 《乡约》——白鹿原上的乡土法典 | 第15-16页 |
2.1.3 祠堂——白鹿原上的衙门 | 第16-17页 |
2.2 儒家思想贯穿社会文化 | 第17-18页 |
3 传统农村社会的裂变 | 第18-26页 |
3.1 传统农村宗族社会解体 | 第18-23页 |
3.1.1 国家政治权力的侵入 | 第19-20页 |
3.1.2 族长、《乡约》、祠堂模式瓦解 | 第20-22页 |
3.1.3 宗族制内部的抗争 | 第22-23页 |
3.2 儒家思想遭遇反叛 | 第23-25页 |
3.2.1 儒家传统思想的封建性 | 第23-24页 |
3.2.2 自由、民主思想对儒家文化的冲击 | 第24-25页 |
3.3 宗族制衰落的必然性 | 第25-26页 |
4 农村乡土社会法治秩序的重构 | 第26-30页 |
4.1 国家主导下的农村法治建设 | 第26-27页 |
4.2 法律资源的补给 | 第27-28页 |
4.2.1 立法资源的补给 | 第27页 |
4.2.2 法律人员资源的补给 | 第27-28页 |
4.3 民主政治渗入农村社会 | 第28-30页 |
4.3.1 村民自治组织 | 第28-29页 |
4.3.2 基层民主选举 | 第29-30页 |
5 农村法治的进路 | 第30-36页 |
5.1 传统资源的挖掘 | 第30-32页 |
5.1.1 儒家文化的智慧 | 第30-31页 |
5.1.2 对民间法的包容立场 | 第31-32页 |
5.2 政府权力的界限 | 第32-33页 |
5.3 转变农村经济模式 | 第33-34页 |
5.4 培养农民法治精神 | 第34-36页 |
5.4.1 农民价值观念的提升 | 第34-35页 |
5.4.2 培养农民权利意识 | 第35-36页 |
结语 | 第36-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-40页 |
致谢 | 第40-4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41-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