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--各种类型园林论文

基于空间句法的防灾公园空间分析与优化--以苏州市姑苏区防灾公园为例
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9页
第一章 绪论第15-30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城市安全建设需求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城市防灾公园的快速发展第15-16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目的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意义第16-17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防灾公园的相关研究现状第17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.1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.2 苏州市的防灾公园研究进展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.3 当前研究趋势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空间分析的相关研究现状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.1 空间分析研究进展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.2 空间分析的主要方法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.3 空间句法的理论发展和应用趋势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.4 空间句法对公园空间分析的研究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24-25页
    1.4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防灾公园概念及其核心功能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防灾公园的分类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防灾公园的承载力和服务域第26-27页
    1.5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内容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主要研究方法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研究技术路线第28-30页
第二章 防灾公园空间分析理论及方法第30-44页
    2.1 防灾公园空间分析的理论基础第30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避难行为心理理论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空间自组织理论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.1 空间自组织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.2 空间他组织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空间句法理论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.1 空间句法理论诠释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.2 空间重映射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.3 组构及其特点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.4 拓扑深度与全局深度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防灾公园的空间组织与组构特点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4.1 防灾公园的空间组织特点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4.2 防灾公园组构的特点第35页
    2.2 防灾公园空间量化特点及建模过程第35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空间句法量化特点及建模第35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1 空间量化方法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2 空间量化指标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3 空间量化尺度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4 空间量化过程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空间网络分析特点与建模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1 空间网络分析特点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2 空间网络分析建模过程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大数据分析特点与应用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1 大数据分析特点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2 网络爬虫数据采集技术的应用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遥感技术的空间分类处理第42-44页
第三章 苏州市姑苏区防灾公园布局量化分析第44-69页
    3.1 研究区概况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姑苏区空间概况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姑苏区防灾公园布局及建设特点第45-46页
    3.2 防灾公园服务域分析第46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服务域提取第47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.1 交通服务区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.2 最近防灾设施点分析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.3 小结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服务域内空间分析第51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1 整合度分析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2 穿行度分析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3 协同度分析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4 小结第59-60页
    3.3 姑苏区空间的句法分析第60-63页
    3.4 防灾承载力分析第63-65页
    3.5 防灾空间开发潜力分析第65-67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67-69页
第四章 苏州市姑苏区防灾公园内部空间量化分析第69-88页
    4.1 姑苏区防灾公园样本选取及依据第69-71页
    4.2 姑苏区防灾公园空间组织有效性分析第71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防灾空间集聚效能分析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1 整合度分析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2 协同度分析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防灾空间疏散效能分析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1 穿行度分析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2 连接度分析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EVAS人群行动模拟分析第74-75页
    4.3 防灾公园空间整合分析第75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东汇公园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桂花公园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苏州公园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桐泾公园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白洋湾公园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东园公园第81-82页
    4.4 姑苏区防灾公园空间组织模式类型第82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线形单轴有核式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环形网络多核式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环形网络无核式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不同组织模式效能比较第85-86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86-88页
第五章 苏州市姑苏区防灾公园空间优化策略第88-97页
    5.1 姑苏区防灾公园布局优化策略第88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当前布局问题第8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1.1 城区服务域覆盖和承载力欠缺第8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1.2 服务域内的可达性和交通性偏弱第8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1.3 防灾公园开发潜力和需求较高第8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空间布局优化目标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空间布局优化原则第8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3.1 空间可达的调整原则第8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3.2 兼顾穿行的修补原则第8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3.3 系统协同的架构原则第8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空间布局优化手段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4.1 新建防灾公园和绿色防灾廊道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4.2 调整城市局部空间组织的不足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4.3 加速服务域域内公园扩张第90页
    5.2 防灾公园内部空间组织优化策略第90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当前存在问题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1 规划防灾功能与空间特点匹配不足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2 内部空间拓扑网络存在问题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3 空间形态不佳对人群感知造成干扰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提升目标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空间组织优化原则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1 效能优先的组织原则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2 平灾复用的设计原则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3 集约的改造原则第9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防灾效能提升途径第92-9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4.1 统筹功能,分类提效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4.2 转换模式,优化拓扑第9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4.3 形态调整,开放视野第93-97页
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第97-99页
    6.1 主要研究结论第97-98页
    6.2 研究的创新点第98页
    6.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98-99页
参考文献第99-105页
图表目录第105-111页
致谢第111-112页
作者简介第112页

论文共11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苏州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边缘区域土地利用优化研究
下一篇:玉山草堂与元末江南文人园居生活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