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0-26页 |
引言 | 第10-11页 |
1.1 铀酰类配合物 | 第11-17页 |
1.1.1 含有铀酰簇的配合物 | 第11-14页 |
1.1.2 多维的铀酰配合物 | 第14-16页 |
1.1.3 混合金属配合物 | 第16-17页 |
1.2 含氮杂环配位超分子化合物 | 第17-24页 |
1.2.1 超分子化合物简介 | 第17-18页 |
1.2.2 含氮杂环配位超分子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| 第18-24页 |
1.3 本课题选题的意义及研究成果 | 第24-26页 |
1.3.1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 | 第24-25页 |
1.3.2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| 第25-26页 |
2 功能性铀酰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| 第26-65页 |
2.1 实验原理 | 第26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6-27页 |
2.2.1 主要试剂 | 第26页 |
2.2.2 表征方法 | 第26-27页 |
2.3 配合物的合成 | 第27-32页 |
2.3.1 配合物(UO_2)(OH_2)(suc)(1)的合成 | 第27页 |
2.3.2 配合物[(UO_2)(suc)_(1.5)]·(4,4'-bipy)_(0.5)·(H_2suc)_(0.5)·H_3O·2H_2O(2)的合成 | 第27-28页 |
2.3.3 配合物Cu_2(UO_2)_4(suc)_4(pac)_4(3)的合成 | 第28页 |
2.3.4 配合物[(Cu(OH_2)_2)(UO_2)(bta)]·_4H_2O(4)的合成 | 第28页 |
2.3.5 配合物[(Cu(OH)_2)(4,4'-bipy)_2][(UO_2)_2(Hca)_2](5)的合成 | 第28页 |
2.3.6 配合物(UO_2)(NO_3)_2)(Hpac)_2(6)的合成 | 第28-29页 |
2.3.7 配合物(UO_2)(OH_2)_2)(ad)(7)的合成 | 第29页 |
2.3.8 配合物1-7的晶体结构测定 | 第29-32页 |
2.4 结果和讨论 | 第32-63页 |
2.4.1 配合物1-7的红外光谱 | 第32-36页 |
2.4.2 配合物1-7的粉末XRD光谱 | 第36-39页 |
2.4.3 配合物1-7的紫外光谱 | 第39-43页 |
2.4.4 配合物1-7的结构描述 | 第43-56页 |
2.4.5 配合物1-4,6,7的热重(TG)分析 | 第56-60页 |
2.4.6 配合物1-4,6,7的荧光光谱 | 第60-63页 |
2.5 小结 | 第63-65页 |
3 富氮杂环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| 第65-101页 |
3.1 实验原理 | 第65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65-67页 |
3.2.1 主要的试剂 | 第65-66页 |
3.2.2 表征方法 | 第66-67页 |
3.3 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 | 第67-71页 |
3.3.1 化合物[Cu_2(HL)_2(glu)]·2CH_3OH·H_2O(8)的合成 | 第67页 |
3.3.2 化合物[Cd(H_2L)_2]·(NO_3)_2·2H_2O_(9)的合成 | 第67页 |
3.3.3 化合物[Cd(H_2L)_2]·(OH)_2·(EtOH)_(0.5)(10)的合成 | 第67页 |
3.3.4 化合物[Zn(H_2L)(2,6-pdc)]·(2.6-H_2pdc)_(1.5)·MeOH-0.5H_2O(11)的合成 | 第67-68页 |
3.3.5 化合物[Zn(H_2L)_2][Zn(2,5-Hpdc)_3]_2·1.5H_2O(12)的合成 | 第68页 |
3.3.6 化合物[Ni(H_2L)_2]·(MeO-H_2BTA)_2(13)的合成 | 第68页 |
3.3.7 化合物Mn(H_2L)(Ac)_2(14)的合成 | 第68页 |
3.3.8 化合物8-14的晶体结构测定 | 第68-71页 |
3.4 结果和讨论 | 第71-100页 |
3.4.1 化合物8-14的红外光谱 | 第71-75页 |
3.4.2 化合物8-14的粉末XRD光谱 | 第75-78页 |
3.4.3 化合物9-14的紫外光谱 | 第78-82页 |
3.4.4 化合物8-14的结构描述 | 第82-95页 |
3.4.5 化合物9-14的热重(TG)分析 | 第95-98页 |
3.4.6 化合物9-12的荧光光谱 | 第98-100页 |
3.5 小结 | 第100-101页 |
4 细胞毒性研究 | 第101-113页 |
4.1 引言 | 第101页 |
4.1.1 药物安全性评价 | 第101页 |
4.1.2 平行筛选反应器-三维灌注细胞培养 | 第101页 |
4.2 材料与仪器 | 第101-103页 |
4.2.1 细胞 | 第101-102页 |
4.2.2 主要仪器 | 第102页 |
4.2.3 主要试剂 | 第102-103页 |
4.2.4 待检测化合物 | 第103页 |
4.3 实验方法 | 第103-104页 |
4.3.1 基本试剂配制 | 第103页 |
4.3.2 细胞培养方法 | 第103-104页 |
4.3.3 MTT检测细胞增殖 | 第104页 |
4.4 结果和讨论 | 第104-112页 |
4.4.1 形态学分析 | 第104-106页 |
4.4.2 吖啶橙/溴乙锭染色 | 第106-110页 |
4.4.3 MTT检测细胞增殖活力 | 第110页 |
4.4.4 流式细胞仪检测 | 第110-112页 |
4.5 小结 | 第112-113页 |
结论 | 第113-11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4-12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122-123页 |
致谢 | 第12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