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现状及述评 | 第12-17页 |
1.2.1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1.2.2 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1.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| 第18-19页 |
1.4.1 创新之处 | 第18页 |
1.4.2 不足之处 | 第18-19页 |
2 无形资产及其评估方法概述 | 第19-31页 |
2.1 无形资产概述 | 第19-22页 |
2.1.1 无形资产的概念及其内涵 | 第19-20页 |
2.1.2 无形资产的特点 | 第20-21页 |
2.1.3 无形资产的分类 | 第21-22页 |
2.2 无形资产传统评估方法概述 | 第22-24页 |
2.2.1 成本法 | 第22-23页 |
2.2.2 市场法 | 第23页 |
2.2.3 收益法 | 第23-24页 |
2.3 实物期权定价法概述 | 第24-31页 |
2.3.1 实物期权的概念与分类 | 第24-26页 |
2.3.2 实物期权定价模型 | 第26-31页 |
3 无形资产的实物期权特性及适用性分析 | 第31-35页 |
3.1 无形资产的实物期权特性 | 第31-32页 |
3.1.1 专利权与非专利技术的实物期权特性 | 第31页 |
3.1.2 土地使用权的实物期权特性 | 第31页 |
3.1.3 人力资源的实物期权特性 | 第31-32页 |
3.1.4 研究与开发(R&D)的实物期权特性 | 第32页 |
3.2 实物期权法在无形资产价值评估适用性分析 | 第32-35页 |
4 企业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35-39页 |
4.1 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方法应用现状 | 第35页 |
4.2 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5-39页 |
4.2.1 成本法评估企业无形资产存在的问题 | 第35-36页 |
4.2.2 市场法评估企业无形资产存在的问题 | 第36页 |
4.2.3 收益法评估企业无形资产存在的问题 | 第36-39页 |
5 基于实物期权的无形资产价值评估—以企业专利权为例 | 第39-51页 |
5.1 评估案例概况 | 第39-40页 |
5.1.1 背景介绍 | 第39页 |
5.1.2 产品市场因素分析 | 第39-40页 |
5.2 收益法评估专利价值 | 第40-45页 |
5.2.1 收益法评估模型参数确定 | 第40-45页 |
5.2.2 收益法评估结果 | 第45页 |
5.3 B-S期权定价模型评估专利价值 | 第45-47页 |
5.3.1 B-S期权定价模型的参数确定 | 第45-46页 |
5.3.2 B-S期权定价模型评估专利权价值的结果 | 第46-47页 |
5.4 模糊实物期权评估专利价值 | 第47-51页 |
5.4.1 模糊实物期权的评估模型设计 | 第47-48页 |
5.4.2 模糊实物期权评估专利权价值的结果 | 第48-51页 |
6 评估结果及敏感性分析 | 第51-59页 |
6.1 收益法、B-S期权定价模型和模糊实物期权的评估结果对比分析 | 第51页 |
6.2 B-S期权定价模型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| 第51-59页 |
6.2.1 模型参数敏感性个别分析 | 第51-56页 |
6.2.2 模型参数敏感性综合分析 | 第56-59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59-61页 |
7.1 研究结论 | 第59页 |
7.2 研究展望 | 第59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7页 |
附录 | 第67-69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