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化学工业论文--制药化学工业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基础理论论文

具有线粒体靶向的刺激响应型聚合物纳米颗粒在癌症治疗中的研究
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页
第1章 绪论第11-21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1页
    1.2 聚合物纳米颗粒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纳米颗粒的粒径和形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纳米颗粒的类型与制备材料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聚合物胶束第14页
    1.3 聚合物纳米颗粒的刺激响应类型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酸响应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还原响应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其他响应第16页
    1.4 聚合物纳米颗粒的靶向性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被动靶向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主动靶向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物理靶向第19-20页
    1.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设计思路第20-21页
第2章 聚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表征第21-34页
    2.1 实验方法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实验试剂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仪器第23页
    2.2 聚合物胶束的合成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N-叔丁氧羰基乙二胺(Boc-NH2)的合成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三苯基磷溴丁酸盐(TPP-COOH)的合成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N-叔丁氧羰基三苯基磷盐(Boc-TPP)的合成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N-叔丁氧羰基胱胺的合成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N-叔丁氧羰基胱胺开环DL-丙交酯(Boc-ss-PLA)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TPP-PEG-ss-PLA的合成第24-25页
    2.3 聚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(1HNMR)第25页
    2.4 胶束的制备与表征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胶束的制备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临界胶束浓度(CMC)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胶束的粒径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胶束的形貌第26页
    2.5 双响应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纳米颗粒的制备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纳米颗粒的粒径和Zeta电位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纳米颗粒的形貌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4 酸敏感性考察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5 还原敏感性考察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6 药物体外释放第27-28页
    2.6 结果与讨论第28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6.1 材料的表征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6.2 TPP-PEG-ss-PLA胶束的CMC值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6.3 CS/TPP-PEG-ss-PLA纳米颗粒的粒径和Zeta电位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6.4 纳米颗粒的形貌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6.5 纳米颗粒的酸敏性考察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6.6 纳米颗粒的还原敏感性考察第33页
    2.7 本章小结第33-34页
第3章 载药纳米颗粒的体外药物释放及其生物学评价第34-47页
    3.1 实验材料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实验试剂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实验仪器第35-36页
    3.2 载药纳米颗粒的载药量和药物释放研究第36页
    3.3 体外生物相容性评价第36-37页
    3.4 载药纳米颗粒的细胞吞噬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荧光显微镜观察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7页
    3.5 载药纳米颗粒的线粒体共定位第37-38页
    3.6 HEPG2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及活性氧检测第38-39页
    3.7 结果与讨论第39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7.1 载药纳米颗粒的载药量和药物释放研究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7.2 体外生物相容性评价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7.3 载药纳米颗粒的细胞吞噬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7.4 载药纳米颗粒的线粒体共定位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7.5 HepG2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及活性氧检测第43-46页
    3.8 本章小结第46-47页
第4章 载药纳米颗粒对于体内抗肿瘤实验的研究第47-56页
    4.1 实验材料第47-48页
    4.2 动物实验及其方法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肿瘤组织线粒体膜电位及活性氧的检测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药物体内分布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统计学分析第50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讨论第50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肿瘤组织线粒体膜电位及活性氧的检测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体内抗肿瘤实验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组织学染色分析第54-55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55-56页
结论第56-57页
致谢第57-58页
参考文献第58-68页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68-69页
常用缩略词一览表第69-70页

论文共7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注塑成型温度历史对PC冲击响应的影响分析
下一篇: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在生物成像、药物传输中的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