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2 研究对象 | 第10-12页 |
1.3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2-13页 |
1.4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3页 |
1.5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9页 |
1.5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5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9页 |
1.5.3 杨官寨遗址的研究现状 | 第19页 |
1.6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9-22页 |
1.6.1 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6.2 研究方法 | 第20页 |
1.6.3 研究框架 | 第20-22页 |
2 史前聚落遗址展示利用的相关实践分析 | 第22-50页 |
2.1 史前聚落遗址展示利用概况 | 第22-34页 |
2.1.1 国外史前聚落遗址的展示利用 | 第22-24页 |
2.1.2 国内史前聚落遗址的展示利用 | 第24-34页 |
2.2 史前聚落遗址的主要利用方式总结 | 第34-40页 |
2.2.1 城市公园方式 | 第34-36页 |
2.2.2 遗址博物馆方式 | 第36-38页 |
2.2.3 考古遗址公园方式 | 第38-40页 |
2.3 史前聚落遗址的主要展示方式总结 | 第40-46页 |
2.3.1 原状展示 | 第40-41页 |
2.3.2 标识展示 | 第41页 |
2.3.3 模拟复原展示 | 第41-43页 |
2.3.4 陈列展示 | 第43-44页 |
2.3.5 多媒体展示 | 第44-45页 |
2.3.6 体验性活动 | 第45-46页 |
2.4 史前聚落遗址展示利用面临困境 | 第46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6-50页 |
3 杨官寨遗址概况及展示利用面临的问题 | 第50-68页 |
3.1 杨官寨遗址概况 | 第50-56页 |
3.1.1 杨官寨遗址考古发掘历程 | 第50-51页 |
3.1.2 杨官寨遗址遗存内容 | 第51-54页 |
3.1.3 杨官寨遗址的价值 | 第54-56页 |
3.2 杨官寨遗址的特点 | 第56-64页 |
3.2.1 遗址特点——规模大,价值高 | 第56-57页 |
3.2.2 环境特点——位于城市建成区,建设环境复杂 | 第57-64页 |
3.3 杨官寨遗址展示利用面临的问题 | 第64-66页 |
3.3.1 利用的问题——如何与泾河工业区城市建设相协调 | 第64-65页 |
3.3.2 展示的问题——如何解决史前遗址“展示难”的问题 | 第65-66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6-68页 |
4 杨官寨遗址利用方式研究 | 第68-84页 |
4.1 杨官寨遗址作为城市公园的可能性分析 | 第68-71页 |
4.1.1 满足城市公园的建设条件 | 第68-69页 |
4.1.2 作为城市公园不能充分体现遗址的价值 | 第69-71页 |
4.2 杨官寨遗址作为遗址博物馆的可能性分析 | 第71-77页 |
4.2.1 满足遗址博物馆的建设条件 | 第71-75页 |
4.2.2 作为遗址博物馆不能融入周边居民的生活 | 第75-77页 |
4.3 杨官寨遗址作为考古遗址公园的可能性分析 | 第77-81页 |
4.3.1 满足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条件 | 第77-78页 |
4.3.2 作为考古遗址公园可融入并促进城市的发展 | 第78-81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81-84页 |
5 杨官寨遗址展示规划初步研究 | 第84-102页 |
5.1 展示策略 | 第84-85页 |
5.1.1 以遗址的独特价值为展示的核心内容 | 第84页 |
5.1.2 以“体验”建立人与遗址的互动 | 第84-85页 |
5.2 展示内容与展示方式 | 第85-95页 |
5.2.1 展示内容 | 第85-90页 |
5.2.2 展示方式 | 第90-95页 |
5.3 展示总体布局 | 第95-101页 |
5.3.1 功能分区 | 第95-97页 |
5.3.2 路线组织 | 第97-99页 |
5.3.3 服务设施 | 第99-101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01-102页 |
6 结论 | 第102-106页 |
致谢 | 第106-10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8-110页 |
图录 | 第110-112页 |
表录 | 第112-114页 |
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论文与实践情况 | 第1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