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0-19页 |
1.1 黑麦 | 第10-11页 |
1.2 小黑麦 | 第11-15页 |
1.2.1 小黑麦分类 | 第11-12页 |
1.2.2 小黑麦的遗传改良 | 第12-13页 |
1.2.3 利用小黑麦改良普通小麦 | 第13-14页 |
1.2.4 六倍体小黑麦-普通小麦杂种后代的细胞遗传分析 | 第14-15页 |
1.3 外源遗传物质的检测 | 第15-17页 |
1.3.1 形态学鉴定 | 第15页 |
1.3.2 普通细胞学鉴定 | 第15-16页 |
1.3.3 原位杂交鉴定 | 第16-17页 |
1.3.3.1 基因组原位杂交(GISH) | 第16页 |
1.3.3.2 荧光原位杂交(FISH) | 第16-17页 |
1.4 立题依据 | 第17-19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4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19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19-22页 |
2.2.1 六倍体小黑麦-普通小麦杂种创制 | 第19页 |
2.2.2 原位杂交鉴定 | 第19-22页 |
2.2.2.1 根尖细胞染色体制片 | 第19-20页 |
2.2.2.2 基因组原位杂交(GISH) | 第20-21页 |
2.2.2.3 荧光原位杂交(FISH) | 第21-22页 |
2.3 染色体数目和组成鉴定 | 第22-23页 |
2.4 统计分析 | 第23-24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4-33页 |
3.1 六倍体小黑麦-普通小麦杂种F_2创制 | 第24-25页 |
3.2 六倍体小黑麦-普通小麦杂种F_2细胞学鉴定 | 第25-33页 |
3.2.1 亲本六倍体小黑麦FISH鉴定 | 第25-26页 |
3.2.2 六倍体小黑麦-普通小麦杂种F_2染色体数目 | 第26-27页 |
3.2.3 六倍体小黑麦-普通小麦杂种F_2染色体组成情况 | 第27-33页 |
3.2.3.1 A、B组染色体组成情况 | 第27-28页 |
3.2.3.2 D组染色体组成情况 | 第28-29页 |
3.2.3.3 R组染色体组成情况 | 第29-30页 |
3.2.3.4 六倍体小黑麦-普通小麦杂种F_2中染色体结构变异 | 第30-33页 |
4 讨论 | 第33-37页 |
4.1 六倍体小黑麦-普通小麦杂种F_2染色体传递及变异 | 第33-34页 |
4.2 核仁组成区(NOR)可能影响染色体的传递 | 第34页 |
4.3 未减数配子的影响 | 第34-36页 |
4.4 六倍体小黑麦-普通小麦杂交在育种中的应用 | 第36-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
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