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《东北通史》看金毓黻的史料观
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绪论 | 第7-12页 |
一、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7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7-10页 |
三、论文主要内容及框架 | 第10-11页 |
四、重点、难点和解决方法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《东北通史》在金毓黻学术生涯中的地位 | 第12-22页 |
第一节 金毓黻的学术生涯与《东北通史》 | 第12-16页 |
一、金毓黻的学术生涯 | 第12-13页 |
二、金毓黻撰写《东北通史》的起因及经过 | 第13-16页 |
第二节 《东北通史》的内容及编纂特点 | 第16-19页 |
一、《东北通史》的主要内容 | 第16-17页 |
二、《东北通史》的编纂特点 | 第17-19页 |
第三节 《东北通史》的地位及影响 | 第19-22页 |
一、金毓黻史学成就的代表作之一 | 第19-20页 |
二、东北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《东北通史》中的穷尽式史料搜集 | 第22-28页 |
第一节 对中国传世文献的搜集 | 第22-23页 |
第二节 对域外文献史料的搜集 | 第23-28页 |
一、对日本文献史料的搜集 | 第23-24页 |
二、对朝鲜文献史料的搜集 | 第24-28页 |
第三章 《东北通史》中的批判性史料运用 | 第28-43页 |
第一节 不同史料的比对 | 第28-29页 |
第二节 对史料本身的检讨 | 第29-35页 |
一、对正史史料提出质疑 | 第29-34页 |
二、对私人笔记、野史史料的考查 | 第34-35页 |
第三节 考证史料的途径 | 第35-43页 |
一、传统考据学的方法 | 第35页 |
二、考证与实地考察结合 | 第35-36页 |
三、尝试新史学方法 | 第36-41页 |
四、考证与经世致用结合 | 第41页 |
五、纠缪、辨讹与正名 | 第41-43页 |
第四章 金毓黻史料观的内涵及影响 | 第43-52页 |
第一节 金毓黻史料观的内涵 | 第43-47页 |
一、穷尽式搜集史料 | 第43-44页 |
二、对域外文献的关注 | 第44-45页 |
三、对史料本身的考证 | 第45页 |
四、史料运用中的爱国忧乡情怀 | 第45-47页 |
第二节 对金毓黻史料观的比较及评价 | 第47-50页 |
一、同清末考据学家的比较 | 第47-48页 |
二、同民国学者傅斯年的比较 | 第48-50页 |
第三节 金毓黻史料观的影响 | 第50-52页 |
一、对东北史研究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二、对后世学者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结语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