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纪念园规划设计探讨--以眉山苏洵公园规划设计为例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1. 绪论 | 第9-13页 |
| 1.1.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| 1.2. 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| 1.2.1.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| 1.2.2.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页 |
| 1.2.3. 研究目的 | 第10-11页 |
| 1.2.4.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| 1.3.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1-13页 |
| 1.3.1. 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| 1.3.2.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1.4. 研究框架 | 第13页 |
| 2. 人物纪念园的理论基础 | 第13-24页 |
| 2.1. 人物纪念园概述 | 第13-15页 |
| 2.1.1. 公园的概念 | 第13-14页 |
| 2.1.2. 纪念园的概念 | 第14页 |
| 2.1.3. 人物纪念园相关概念辨析 | 第14-15页 |
| 2.1.4. 人物纪念园的概念 | 第15页 |
| 2.2. 人物纪念园的分类 | 第15-16页 |
| 2.3. 人物纪念性公园的现状问题 | 第16-17页 |
| 2.4. 人物纪念公园的指导理论 | 第17-24页 |
| 2.4.1. 环境心理学 | 第17-22页 |
| 2.4.2. 场所精神 | 第22页 |
| 2.4.3. 符号学 | 第22-24页 |
| 3. 基于案例分析的人物纪念园发展思潮研究 | 第24-40页 |
| 3.1. 代表案例研究 | 第24-29页 |
| 3.1.1. 国外案例 | 第24-27页 |
| 3.1.2. 国内案例 | 第27-28页 |
| 3.1.3. 小结 | 第28-29页 |
| 3.2. 人物纪念园的发展思潮研究 | 第29-40页 |
| 3.2.1. 人物纪念思想发展 | 第33-36页 |
| 3.2.2. 人物纪念空间发展 | 第36-40页 |
| 4. 人物纪念性公园规划设计策略探讨 | 第40-59页 |
| 4.1. 确定主题式的人物纪念模式 | 第40-41页 |
| 4.1.1. 公园选址与人物契合 | 第40页 |
| 4.1.2. 提炼恰当的人物纪念主题 | 第40-41页 |
| 4.2. 组合运用纪念性设计手法 | 第41-47页 |
| 4.2.1. 空间关系与叙事性设计组合 | 第41-42页 |
| 4.2.2. 象征与隐喻组合 | 第42-43页 |
| 4.2.3. 重现与场景组合 | 第43-44页 |
| 4.2.4. 借鉴与保留组合 | 第44-46页 |
| 4.2.5. 重复与抽象的组合 | 第46-47页 |
| 4.3. 营造立体化的人物纪念氛围 | 第47-52页 |
| 4.3.1. 听觉营造 | 第47-48页 |
| 4.3.2. 视觉营造 | 第48-50页 |
| 4.3.3. 感官营造 | 第50-52页 |
| 4.4. 强调景观要素的纪念性表达 | 第52-59页 |
| 4.4.1. 地形烘托环境氛围 | 第52-53页 |
| 4.4.2. 水体奠定情感基调 | 第53-55页 |
| 4.4.3. 植物的意象表达 | 第55-56页 |
| 4.4.4. 纪念碑点明纪念主题 | 第56页 |
| 4.4.5. 雕塑塑造人物形象 | 第56-58页 |
| 4.4.6. 符号文字阐明人物思想 | 第58-59页 |
| 5. 实例分析—眉山苏洵公园规划设计 | 第59-79页 |
| 5.1. 前期分析 | 第59-62页 |
| 5.1.1. 眉山概况 | 第59页 |
| 5.1.2. 项目背景 | 第59-60页 |
| 5.1.3. 基地现状分析 | 第60-61页 |
| 5.1.4. 小结 | 第61-62页 |
| 5.2. 苏洵纪念主题研究 | 第62-65页 |
| 5.2.1. 苏洵人物经历 | 第62-63页 |
| 5.2.2. 苏洵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| 第63页 |
| 5.2.3. 项目定位与设计理念 | 第63-64页 |
| 5.2.4. 苏洵人物纪念主题的提炼 | 第64页 |
| 5.2.5. 小结 | 第64-65页 |
| 5.3. 纪念设计手法的组合运用 | 第65-73页 |
| 5.3.1. 空间关系与叙事性设计结合 | 第66-67页 |
| 5.3.2. 象征与隐喻设计结合 | 第67-68页 |
| 5.3.3. 重现与场景设计结合 | 第68页 |
| 5.3.4. 借鉴与保留方法结合 | 第68-72页 |
| 5.3.5. 重复与抽象设计结合 | 第72-73页 |
| 5.4. 立体化纪念氛围的营造 | 第73-76页 |
| 5.4.1. 听觉 | 第74页 |
| 5.4.2. 视觉 | 第74-75页 |
| 5.4.3. 感官 | 第75-76页 |
| 5.5. 景观元素的纪念性表达 | 第76-79页 |
| 6. 结论 | 第79-81页 |
| 图表目录 | 第81-8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4-87页 |
| 个人简介 | 第87-88页 |
| 导师简介 | 第88-89页 |
| 获得成果目录 | 第89-90页 |
| 致谢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