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一、绪论 | 第12-22页 |
(一) 选题意义 | 第12-13页 |
1、理论意义 | 第12页 |
2、实践意义 | 第12-13页 |
(二) 选题的研究状况 | 第13-18页 |
1、国内研究状况 | 第13-16页 |
2、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(三) 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 | 第18-19页 |
1、研究成果 | 第18页 |
2、研究不足 | 第18-19页 |
(四) 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(五) 创新之处 | 第20-22页 |
二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阈下旅游业的兴起 | 第22-25页 |
(一) 人有满足精神交往需求的能力 | 第22-23页 |
1、人有精神交往的需求 | 第22页 |
2、人有从事精神生产的能力 | 第22-23页 |
(二) 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精神食粮 | 第23-25页 |
1、旅游是一种精神享受 | 第23页 |
2、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精神食粮 | 第23-25页 |
三、马克思主义论旅游生态保护 | 第25-41页 |
(一) 马克思恩格斯旅游生态观 | 第25-30页 |
1、旅游业对旅游生态环境影响的必然性 | 第25页 |
2、保护旅游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| 第25-28页 |
3、保护旅游生态环境的可能性 | 第28-30页 |
(二) 新中国成立后,中国共产党对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践行 | 第30-41页 |
1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| 第30-34页 |
2、重视森林资源 | 第34-36页 |
3、建设生态文明 | 第36-37页 |
4、颁布法律条例,奠定法律基础 | 第37-39页 |
5、保护和修缮故宫 | 第39-41页 |
四、中国的旅游、生态与环境保护的现状 | 第41-52页 |
(一) 中国旅游生态环境的现状 | 第41-43页 |
1、中国旅游业取得的成绩 | 第41页 |
2、中国旅游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| 第41-43页 |
(二) 旅游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成因 | 第43-47页 |
1、国民素质上淡薄的环境意识和不文明旅游行为并存 | 第43-44页 |
2、旅游区负载过重、人满为患,加剧了我国旅游生态环境的恶化 | 第44-45页 |
3、我国旅游环境法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剧了旅游生态环境的恶化 | 第45-47页 |
4、区域性环境污染,其他经济类资源不适当的开发 | 第47页 |
(三) 对郑州市旅游生态环境的调查 | 第47-52页 |
1、郑州旅游生态环境的个性 | 第48页 |
2、郑州旅游发展的优势 | 第48-49页 |
3、郑州市旅游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| 第49-50页 |
4、郑州旅游者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 | 第50-52页 |
五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,解决旅游生态环境问题 | 第52-61页 |
(一) 思想上,大力宣扬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| 第52-54页 |
1、对景区开发者的教育——可持续观念的培养 | 第52页 |
2、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——环保素质的教育 | 第52-53页 |
3、对旅游者的教育——旅游消费意识教育 | 第53-54页 |
(二) 经济上,旅游资源环境的有偿使用 | 第54-56页 |
1、开征旅游税 | 第55页 |
2、征收旅游资源税 | 第55页 |
3、征收旅游生态补偿费 | 第55-56页 |
(三) 技术措施上,实现物质循环,深化科学技术的认识 | 第56-58页 |
1、利用科学技术手段,实现旅游活动中的物质循环 | 第56-57页 |
2、深化科学技术的认识,推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 | 第57-58页 |
(四) 法制手段上,完善法律、健全体制 | 第58-61页 |
1、健全旅游环境法律法规,做到有法可依 | 第58-59页 |
2、提高旅游环境保护的执法力 | 第59页 |
3、做好旅游环境监督工作 | 第59-60页 |
4、创新旅游景区的环境管理体制 | 第60-61页 |
结语 | 第61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9页 |
致谢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