符号说明 | 第4-7页 |
中文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1 引言 | 第10-19页 |
1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1-19页 |
1.2.1 土壤有机碳 | 第11-15页 |
1.2.1.1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来源及其测定 | 第11-12页 |
1.2.1.2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| 第12-13页 |
1.2.1.3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| 第13-14页 |
1.2.1.4 土壤轻组有机碳 | 第14页 |
1.2.1.5 土壤颗粒有机碳 | 第14-15页 |
1.2.1.6 土壤微生物量碳 | 第15页 |
1.2.2 土壤活性有机氮 | 第15-16页 |
1.2.3 土壤有机碳及其分组库对施肥的响应变化 | 第16-17页 |
1.2.4 土壤有机碳矿化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| 第17页 |
1.2.5 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因素 | 第17-19页 |
1.2.5.1 土壤温度 | 第17-18页 |
1.2.5.2 土壤水分 | 第18页 |
1.2.5.3 植物残体 | 第18-19页 |
1.2.5.4 施肥 | 第19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2页 |
2.1 试验地概况 | 第19-20页 |
2.2 试验设计及样品采集 | 第20-21页 |
2.3 测定项目与方法 | 第21页 |
2.4 数据分析及处理方法 | 第21-22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2-45页 |
3.1 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| 第22-25页 |
3.1.1 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3.1.2 不同施肥制度下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| 第23-25页 |
3.1.3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相关性分析 | 第25页 |
3.2 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碳库的变化 | 第25-31页 |
3.2.1 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活性碳库的变化 | 第25-29页 |
3.2.2 土壤活性碳库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关系 | 第29页 |
3.2.3 不同施肥制度下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3.2.4 土壤活性碳库与土壤有机碳的关系 | 第30-31页 |
3.3 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活性氮库的变化 | 第31-33页 |
3.3.1 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活性氮库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3.3.2 土壤活性有机氮组分占土壤全氮比例 | 第32-33页 |
3.4 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特征 | 第33-39页 |
3.4.1 土壤呼吸 CO_2释放动态 | 第33-36页 |
3.4.2 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变化及对温度的敏感性 | 第36-39页 |
3.5 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温变响应 | 第39-45页 |
3.5.1 培养 140 天后不同温度对不同处理下土壤活性碳库组分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3.5.2 培养时间对不同温度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| 第40-45页 |
3.5.2.1 不同温度下培养时间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3.5.2.2 不同温度下培养时间对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3.5.2.3 不同温度下培养时间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| 第43页 |
3.5.2.4 不同温度下培养时间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 | 第43-45页 |
3.6 土壤有机碳矿化量与有机碳库组分之间的相关分析 | 第45页 |
4 讨论 | 第45-49页 |
4.1 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4.2 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活性碳库的变化 | 第46-48页 |
4.3 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活性氮库的变化 | 第48页 |
4.4 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温变响应 | 第48-49页 |
5 结论 | 第49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