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诗镌》、《新月》、《诗刊》与新月诗派的发生与流变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9-11页 |
上篇 新月诗派的发生——《晨报副刊·诗镌》 | 第11-31页 |
一、《诗镌》的创刊背景 | 第11-16页 |
1、《诗镌》问世之前的新诗发展局面 | 第11-13页 |
2 、“新月”雏形初显 | 第13-16页 |
二、《诗镌》为新月诗派的发生提供的外部环境 | 第16-20页 |
1 、《诗镌》的破土而出 | 第16-17页 |
2 、诗镌凝聚之力 | 第17-20页 |
三、《诗镌》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及实践 | 第20-31页 |
1 、《诗镌》理论的先锋代表 | 第20-24页 |
2 、《诗镌》创作的个体实践 | 第24-31页 |
下篇 新月诗派的流变——《新月》与《诗刊》 | 第31-49页 |
一、《新月》月刊与《诗刊》季刊 | 第31-35页 |
1 、《新月》的升起与消沉 | 第31-33页 |
2 、《诗刊》的回归和没落 | 第33-35页 |
二、《新月》、《诗刊》中新月诗人现代主义倾向 | 第35-42页 |
1 、新月同人的现代主义诗歌情感表现 | 第36-38页 |
2 、新月同人的现代主义诗歌艺术初探 | 第38-42页 |
三、《新月》、《诗刊》的延续与分化 | 第42-49页 |
1、《诗镌》诗人群创作延续 | 第42-46页 |
2 、后期新月诗人的逐步分化 | 第46-49页 |
结语 | 第49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