符号及缩略词说明表 | 第5-8页 |
中文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1 引言 | 第11-17页 |
1.1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硫化氢在增强植物抗性中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6页 |
1.2.1 硫化氢的理化性质及其外源施入 | 第12-13页 |
1.2.2 硫化氢对植物的生理调节作用 | 第13-16页 |
1.3 盐胁迫对植物的毒害 | 第16-17页 |
1.3.1 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| 第16页 |
1.3.2 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| 第16页 |
1.3.3 对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1.3.4 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| 第17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7-25页 |
2.1 材料培养与处理 | 第17-19页 |
2.1.1 种子萌发 | 第17页 |
2.1.2 幼苗生长 | 第17-19页 |
2.2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9-24页 |
2.2.1 研究内容 | 第19页 |
2.2.2 种子萌发指标的测定 | 第19页 |
2.2.3 叶片相对含水量的测定及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| 第19-20页 |
2.2.4 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| 第20页 |
2.2.5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| 第20-21页 |
2.2.6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| 第21页 |
2.2.7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| 第21-23页 |
2.2.8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| 第23页 |
2.2.9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| 第23页 |
2.2.10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| 第23-24页 |
2.2.11 光合作用参数的测定 | 第24页 |
2.2.12 生长指标的测定 | 第24页 |
2.3 数据处理与分析 | 第24-25页 |
2.3.1 数据处理 | 第24页 |
2.3.2 隶属函数法 | 第24-25页 |
2.4 技术路线 | 第25页 |
3 结果分析 | 第25-46页 |
3.1 不同浓度外源硫化氢对盐胁迫下草木樨种子萌发的影响 | 第25-29页 |
3.1.1 外源H2S对盐胁迫下草木樨种子相对发芽率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3.1.2 外源H2S对盐胁迫下草木樨种子相对发芽势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3.1.3 外源H2S对盐胁迫下草木樨幼苗生长势的影响 | 第27页 |
3.1.4 外源H2S对盐胁迫下草木樨种子耐盐指数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3.1.5 不同外源硫化氢浓度对盐胁迫下草木樨种子萌发影响的综合评价 | 第28-29页 |
3.2 不同浓度外源硫化氢对盐胁迫下草木樨幼苗生理的影响 | 第29-35页 |
3.2.1 外源H2S对盐胁迫下草木樨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及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| 第29页 |
3.2.2 外源H2S对盐胁迫下草木樨幼苗叶片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| 第29-31页 |
3.2.3 外源H2S对盐胁迫下草木樨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| 第31-33页 |
3.2.4 不同外源硫化氢浓度对盐胁迫下草木樨幼苗生理影响的综合评价 | 第33-35页 |
3.3 不同外源硫化氢喷施次数对盐胁迫下草木樨幼苗生理的影响 | 第35-46页 |
3.3.1 不同外源硫化氢喷施次数对盐胁迫下草木樨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| 第35-37页 |
3.3.2 不同外源硫化氢喷施次数对盐胁迫下草木樨幼苗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| 第37-41页 |
3.3.3 不同外源硫化氢喷施次数对盐胁迫下草木樨幼苗光合参数的影响 | 第41-45页 |
3.3.4 不同外源硫化氢喷施次数对盐胁迫下草木樨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4 讨论 | 第46-50页 |
4.1 盐胁迫下草木樨种子萌发对外源硫化氢的响应 | 第46-47页 |
4.2 盐胁迫下草木樨幼苗生理生化对外源硫化氢的响应 | 第47-48页 |
4.3 盐胁迫下草木樨幼苗光合荧光对外源硫化氢的响应 | 第48-50页 |
5 结论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