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9-13页 |
| 1.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| 1.1.1 课题来源 | 第9页 |
| 1.1.2 研究目的 | 第9-10页 |
| 1.1.3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| 第10-11页 |
| 1.2.1 国内研究状况 | 第10-11页 |
| 1.2.2 国外研究状况 | 第11页 |
| 1.3 课题的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| 1.4 论文创新点 | 第12-13页 |
| 第2章 专属经济区剩余权利与属性复合化概述 | 第13-20页 |
| 2.1 专属经济区剩余权利概述 | 第13-16页 |
| 2.1.1 剩余权利的涵义 | 第13-14页 |
| 2.1.2 剩余权利的产生 | 第14-15页 |
| 2.1.3 剩余权利的发展 | 第15-16页 |
| 2.2 专属经济区剩余权利属性复合化概述 | 第16-20页 |
| 2.2.1 专属经济区剩余权利属性问题 | 第16-17页 |
| 2.2.2 专属经济区剩余权利价值体现 | 第17-18页 |
| 2.2.3 专属经济区剩余权利复合化意义 | 第18-20页 |
| 第3章 专属经济区剩余权利问题现状与属性分析 | 第20-30页 |
| 3.1 专属经济区内关于剩余权利问题的现状 | 第20-26页 |
| 3.1.1 “一揽子交易”造成的制度缺陷 | 第20-22页 |
| 3.1.2 剩余权利分类片面化 | 第22-24页 |
| 3.1.3 剩余权利分类碎片化 | 第24-26页 |
| 3.2 专属经济区内剩余权利问题的属性分析 | 第26-30页 |
| 3.2.1 专属经济区剩余权利政治属性分析 | 第27-28页 |
| 3.2.2 专属经济区剩余权利经济属性分析 | 第28-30页 |
| 第4章 专属经济区剩余权利复合化国际实践及启示 | 第30-40页 |
| 4.1 经济、环境方面..以南海问题为列 | 第30-32页 |
| 4.1.1 南海问题“搁置争议、共同开发”的产生与发展 | 第31页 |
| 4.1.2 南海问题“搁置争议、共同开发”的价值分析 | 第31-32页 |
| 4.2 政治、军事方面..以EP-3事件为列 | 第32-37页 |
| 4.2.1 国际条约与习惯所允许的军事利用 | 第33-34页 |
| 4.2.2 专属经济区军事利用现状 | 第34-37页 |
| 4.3 其他方面..以南极“罗斯海”的科研开发为列 | 第37-38页 |
| 4.4 对我国增强海洋实力的启示..以渔业为例 | 第38-40页 |
| 第5章 复合属性原则下的剩余权利体系构建 | 第40-49页 |
| 5.1 专属经济区内剩余权利复合化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| 第40-43页 |
| 5.1.1 经济方面..绿色发展原则 | 第40-41页 |
| 5.1.2 政治方面..尊重国家主权原则 | 第41-42页 |
| 5.1.3 其他方面..尊重法律规定原则 | 第42-43页 |
| 5.2 复合化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 | 第43-49页 |
| 5.2.1 专属经济区经济、环境方面权利复合化体系基本框架 | 第43-46页 |
| 5.2.2 专属经济区政治、军事方面权利复合化体系基本框架 | 第46-47页 |
| 5.2.3 专属经济区其他方面权利复合化体系基本框架 | 第47-49页 |
| 第6章 结束语 | 第49-5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0-55页 |
| 在学研究成果 | 第55-56页 |
| 致谢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