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1 绪论 | 第9-14页 |
·引言 | 第9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·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| 第12-14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发展方向 | 第13-14页 |
2 地球椭球与坐标系之基本理论 | 第14-26页 |
·基本概念 | 第14-19页 |
·地球椭球 | 第14-15页 |
·坐标系 | 第15页 |
·参考系与参考框架 | 第15-16页 |
·参心坐标系 | 第16-17页 |
·地心坐标系 | 第17-18页 |
·国际地球参考系与国际地球参考框架 | 第18-19页 |
·CGCS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 | 第19-20页 |
·我国常用参心坐标系 | 第20-23页 |
·1954 年北京坐标系 | 第21页 |
·1980 西安大地坐标系 | 第21-22页 |
·地方独立坐标系 | 第22-23页 |
·WGS84 坐标系 | 第23-26页 |
·WGS84 坐标系的定义 | 第23-25页 |
·WGS84 与CGCS2000 的比较 | 第25-26页 |
3 本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| 第26-36页 |
·本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| 第26-27页 |
·测量坐标转换的基本内容 | 第27-32页 |
·同一基准下坐标转换 | 第27-28页 |
·不同基准下坐标转换 | 第28-32页 |
·现行大地测量成果到CGCS2000 的转换方法分析 | 第32-36页 |
·利用公共点求解两套坐标系统的转换参数,利用转换参数实现转换 | 第32-33页 |
·通过与具有CGCS2000 坐标的高等级点联测实现对低等级GPS 网进行约束平差的方法实现转换 | 第33页 |
·将具有ITRF 框架坐标的点位通过框架转换和历元转换转换到CGCS2000 坐标系 | 第33-34页 |
·几种转换方法的对比分析 | 第34-36页 |
4 坐标转换程序设计 | 第36-44页 |
·程序设计思路 | 第36-44页 |
·程序概述 | 第36-38页 |
·程序总体设计框架和核心内容 | 第38-44页 |
5 基准转换中转换参数的研究 | 第44-54页 |
·引言 | 第44页 |
·基准转换的影响因素研究 | 第44-45页 |
·影响转换的几个主要因素 | 第44-45页 |
·转换参数对平面坐标的影响 | 第45-54页 |
·研究方案 | 第46-48页 |
·试验数据计算结果 | 第48-52页 |
·结果分析 | 第52-54页 |
6 结论 | 第54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8页 |
附录 | 第58-6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、专利、获奖及社会评价情况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