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9-15页 |
一、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9-11页 |
(一) 选题背景 | 第10页 |
(二) 选题意义 | 第10-11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(一)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(二)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三、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(一)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(二) 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“互联网+”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概述 | 第15-23页 |
一、“互联网+”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 | 第15-20页 |
(一) “互联网+”的涵义及特征 | 第15-16页 |
(二)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| 第16-18页 |
(三) 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及现实意义 | 第18-20页 |
二、“互联网+”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机遇 | 第20-23页 |
(一) 互联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新平台 | 第20-21页 |
(二) 互联网创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 | 第21页 |
(三) 互联网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新契机 | 第21-23页 |
第三章 “互联网+”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及原因 | 第23-30页 |
一、“互联网+”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出现的问题 | 第23-26页 |
(一)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| 第23-24页 |
(二) 互联网的文化需求与传统阅读习惯脱节 | 第24-25页 |
(三) 网络教育平台的不均衡和商业化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 | 第25-26页 |
(四) 互联网新技术应用不充分和网络从业者水平有待提高 | 第26页 |
二、阻碍传统文化传承的原因分析 | 第26-30页 |
(一) 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挑战 | 第27-28页 |
(二) 传统文化与互联网新型载体之间的对接不够 | 第28页 |
(三) 互联网教育内容缺乏原创性,商业开发过度 | 第28-29页 |
(四) 互联网技术更新不足、资金缺乏、从业者培训不够 | 第29-30页 |
第四章 “互联网+”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选择 | 第30-41页 |
一、创新性发展,创造性转化 | 第30-33页 |
(一) 全面提高大众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 | 第30-31页 |
(二) 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传统文化发展方式 | 第31-32页 |
(三) 创新传统文化内容 | 第32-33页 |
(四)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| 第33页 |
二、搭建互联网平台,弘扬传播传统文化 | 第33-37页 |
(一) 充分利用“双微”,全面提高传统文化影响力 | 第33-35页 |
(二) 组织文化评论,加强引导和交流 | 第35页 |
(三) 组织学校开设互联网课程 | 第35-36页 |
(四) 加强自媒体建设 | 第36-37页 |
三、紧密结合互联网,拓宽国际视野 | 第37-38页 |
(一) 加强国际合作,举办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 | 第37页 |
(二) 借助互联网技术,推动中国传统文化“走出去” | 第37-38页 |
四、建立健全相关措施,提高网络信息监管力度 | 第38-41页 |
(一) 健全规范网络发展秩序的法律法规 | 第38-39页 |
(二) 完善网络环境监管体系 | 第39页 |
(三) 保证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| 第39-40页 |
(四) 大力培养传播弘扬传统文化人才 | 第40-41页 |
结束语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5页 |
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5-46页 |
致谢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