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39页 |
1.1 引言 | 第11-12页 |
1.2 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应用 | 第12-22页 |
1.2.1 等离子体简介 | 第12-14页 |
1.2.2 DBD等离子体及负载型纳米金属及金属氧化物颗粒的制备 | 第14-19页 |
1.2.3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及引发聚合 | 第19-22页 |
1.3 燃油吸附脱硫 | 第22-29页 |
1.3.1 吸附脱硫机理 | 第23-25页 |
1.3.2 脱硫吸附剂的种类 | 第25-29页 |
1.4 甲烷催化燃烧反应及其催化剂 | 第29-33页 |
1.4.1 低浓度甲烷催化燃烧研究背景 | 第29-30页 |
1.4.2 甲烷燃烧催化剂的研究 | 第30-33页 |
1.5 氮掺杂纳米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| 第33-37页 |
1.5.1 氮掺杂纳米碳材料的制备 | 第34-35页 |
1.5.2 氮掺杂纳米碳材料的应用 | 第35-37页 |
1.6 论文工作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| 第37-39页 |
第2章 DBD等离子体辅助制备MOF@活性炭磁性微球及其在吸附脱硫中的应用 | 第39-59页 |
2.1 引言 | 第39-40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40-47页 |
2.2.1 吸附材料的制备 | 第40-43页 |
2.2.2 吸附剂的表征 | 第43-45页 |
2.2.3 吸附脱硫性能评价 | 第45-46页 |
2.2.4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、试剂及气体 | 第46-47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7-58页 |
2.3.1 样品外观形貌 | 第47-48页 |
2.3.2 SEM结果分析 | 第48-49页 |
2.3.3 FTIR结果分析 | 第49-50页 |
2.3.4 XRD结果分析 | 第50-51页 |
2.3.5 Raman分析 | 第51-52页 |
2.3.6 TEM结果分析 | 第52-54页 |
2.3.7 N2吸附–脱附分析 | 第54-55页 |
2.3.8 磁性测试分析 | 第55-56页 |
2.3.9 吸附脱硫结果分析 | 第56-58页 |
2.4 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3章 DBD等离子体制备Co_3O_4/HZSM–5催化剂及其在低浓度甲烷催化燃烧中的应用 | 第59-79页 |
3.1 引言 | 第59-60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60-65页 |
3.2.1 催化剂的制备 | 第60-62页 |
3.2.2 催化剂的表征 | 第62-64页 |
3.2.3 反应活性评价 | 第64页 |
3.2.4 实验所用试剂、气体及设备 | 第64-65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5-78页 |
3.3.1 催化剂的结构、表面形貌以及表面物种分析 | 第65-73页 |
3.3.2 Co_3O_4/HZSM–5催化甲烷燃烧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分析 | 第73-76页 |
3.3.3 Co_3O_4/HZSM–5催化剂对甲烷燃烧催化性能的评价 | 第76-78页 |
3.4 小结 | 第78-79页 |
第4章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辅助制备自支撑氮掺杂纳米超薄碳膜 | 第79-95页 |
4.1 引言 | 第79-80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80-84页 |
4.2.1 聚离子液体膜的制备 | 第80-81页 |
4.2.2 自支撑氮掺杂纳米超薄碳膜的制备 | 第81页 |
4.2.3 聚离子液体膜及氮掺杂碳材料的表征 | 第81-82页 |
4.2.4 电催化性能评价 | 第82-83页 |
4.2.5 实验所用试剂、气体及设备 | 第83-84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84-94页 |
4.3.1 离子液体聚合及成膜机理分析 | 第84-87页 |
4.3.2 聚离子液体及氮掺杂碳材料的其他表征结果分析 | 第87-92页 |
4.3.3 电化学性能测试分析 | 第92-94页 |
4.4 小结 | 第94-95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5-97页 |
5.1 结论 | 第95页 |
5.2 创新点 | 第95-96页 |
5.3 展望 | 第96-9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7-119页 |
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| 第119-121页 |
致谢 | 第121-12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