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原子能技术论文--粒子探测技术、辐射探测技术与核仪器仪表论文--辐射探测技术和仪器仪表论文

大动态范围辐射标准传递技术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1-26页
    1.1 辐射定标的意义第11页
    1.2 辐射定标在光学遥感中的应用第11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实验室定标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在轨定标第16-18页
    1.3 微光遥感技术的发展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美国国防气象卫星DMSP-OLS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VIIRS微光通道辐射计DNB第20-22页
    1.4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论文的研究意义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微光遥感器实验室定标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论文主要内容第24-25页
    1.5 本章小结第25-26页
第2章 大动态范围辐射标准传递方法第26-36页
    2.1 辐射初级标准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黑体辐射初级标准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低温辐射计第27-28页
    2.2 辐射标准传递方法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基于辐射源的传递方法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基于探测器的传递方法第29-31页
    2.3 实验室工作标准大动态范围传递链路研究第31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传递链路研究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等色温调节原理第34-35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35-36页
第3章 硅探测器宽动态范围响应线性标校第36-53页
    3.1 硅探测器的响应线性第36-38页
    3.2 硅探测器响应线性测量方法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间接测量法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直接测量法第38-40页
    3.3 基于双LED光源积分球的硅探测器响应线性标校第40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测量原理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实验装置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实验结果第43-45页
    3.4 测量不确定度分析第45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不确定度评估方法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不确定度评估结果第45-52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52-53页
第4章 大动态范围可调节积分球辐射源的研制第53-93页
    4.1 积分球辐射源总体设计方案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积分球尺寸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内壁反射涂层第54-57页
    4.2 积分球辐射源能量估算第57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黑体辐射计算方法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能量比对法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照明光源功率第61-63页
    4.3 均匀性分析与灯泡排布第63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均匀性分析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灯泡的排布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石英板的筛选第68-74页
    4.4 监视辐射计的设计第74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消光筒的设计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窄带滤光片第76-77页
    4.5 可调光阑的设计第77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滑动叶片的选择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可调光阑性能测试第79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可调光阑测试结果第83-84页
    4.6 辐亮度等级调节第84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常规模式的调节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微光模式的调节第88页
    4.7 热量分析第88-92页
    4.8 本章小结第92-93页
第5章 定标检测与不确定度分析第93-113页
    5.1 积分球辐射源的性能检测第93-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积分球辐射源出射辐亮度定标第93-9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输出稳定性检测第99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积分球面均匀性检测第101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积分球角度均匀性检测第104-108页
    5.2 积分球出射辐亮度不确定度分析第108-11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常规模式下积分球出射辐亮度定标不确定度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微光模式下积分球出射辐亮度定标不确定度第109-112页
    5.3 本章小结第112-113页
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13-116页
    6.1 论文总结第113-114页
    6.2 论文创新点第114页
    6.3 展望第114-116页
参考文献第116-123页
致谢第123-124页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24页

论文共12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强激光辐照下熔石英与KDP晶体的缺陷诱导损伤行为及机制研究
下一篇:大型复杂轮廓真空室窗口领圈电子束焊接系统设计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