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经济作物论文--油料作物论文--大豆论文

大豆苗期耐低磷性状评价和低磷胁迫的分子机理初步研究

目录第4-8页
摘要第8-11页
ABSTRACT第11-14页
缩略语表及其英汉对照第15-16页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6-41页
    第一章 高等植物低磷胁迫调控网络研究进展第17-41页
        1. 根尖对P_i的感知和信号转导途径的作用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 低磷胁迫下根系表型变化的机理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3. 植物中磷酸盐调节子的成员第20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转录因子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包含SPX结构域的蛋白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SUMO化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 蛋白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 PHF的作用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6 非编码RNA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7 磷酸盐转运体(Phosphate Transporter,PT)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 高等植物的P_i信号途径第31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 局部P_i信号途径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 长距离信号途径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 P_i、糖类以及植物激素信号通路间的互作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 P_i信号的全局性整合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5. 高等植物中与磷元素相关的突变体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 拟南芥At-lpi突变体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 拟南芥At-psr1突变体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 拟南芥At-pup1突变体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6.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9-41页
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第41-106页
    第二章 大豆苗期耐低磷主成分及隶属函数分析第42-54页
        1. 材料与方法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供试材料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试验方法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 测量指标与统计方法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 测量指标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 统计方法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2. 结果与分析第45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方差分析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主成分分析第46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隶属函数分析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 结论与讨论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大豆耐低磷的主成分分析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大豆耐低磷的隶属函数分析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PUE与低亲和PT表达关系第52-54页
    第三章 磷调控网络中的大豆相关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4-74页
        1. 材料与方法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植物材料和生长条件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基因克隆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 序列分析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2. 结果与分析第57-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分子克隆和序列分析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大豆PT的结构分析第60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 讨论第67-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GmPT1和GmPT2属于Pht1家族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PHR转录因子的功能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SPX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第68-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 Gm4家族成员功能预测第71-74页
    第四章 GmPT1和GmPT2的亚细胞定位第74-80页
        1. 材料与方法第74-7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材料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. 植物材料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. 菌株和质粒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. 试剂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4. 引物合成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方法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 质粒提取,DNA片段回收和DNA片段和/或质粒酶切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 载体构建流程和DNA片段插入方向鉴定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 基因枪微粒轰击和观察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2. 结果与分析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鉴定GmPT1-ORF::GFP和GmPT2-ORF::GFP融合载体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GmPT1和GmPT2亚细胞定位结果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3. 讨论第78-80页
    第五章 GmPT1和GmPT2在酵母突变体中的功能和生化分析第80-90页
        1. 材料与方法第80-8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材料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. 菌株和质粒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. 试剂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. 引物合成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方法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 质粒提取,DNA片段回收和DNA片段和/或质粒酶切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 载体构建流程和对构建的载体进行酶切验证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 酵母转化和P_i吸收分析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2. 结果与分析第83-87页
        3. 讨论第87-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GmPT1和GmPT2是低亲和PT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PT的特性第87-90页
    第六章 GmPT1和GmPT2的表达模式研究第90-96页
        1. 材料和方法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材料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. 植物材料和生长条件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. 幼苗的处理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. 试剂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方法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 定量PCR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2. 结果与分析第91-93页
        3. 讨论第93-96页
    第七章 PHR转录因子与P1BS基序的互作第96-106页
        1. 材料与方法第97-10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材料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. 菌株和质粒第9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. 试剂第9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. 引物合成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方法第98-10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 DNA片段回收和DNA片段和/或质粒酶切,连接,酵母质粒提取第9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 对构建的载体进行PCR扩增和酶切,构建M1E载体第9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 酵母单杂交实验过程第98-100页
        2. 结果与分析第100-10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P1BS顺式作用元件的发现第100-10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GmPHR1与P1BS顺式作用元件物理互作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3. 讨论第103-10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P1BS结构域第10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在P_i饥饿信号通路中P1BS结构是一种重要的顺式调控基序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PHR1(PHL1)转录因子对P_i饥饿分子应答的直接和间接调控第104-106页
研究展望第106-108页
全文结论第108-110页
本研究创新之处第110-112页
参考文献第112-136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研究论文第136-138页
致谢第138页

论文共13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废轮胎颗粒与黄土混合物岩土工程特性研究
下一篇:山东省莱阳市标准化农产品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