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0页 |
1.1.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1 边坡稳定性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2.2 边坡生态防护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思路及内容 | 第14-17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4-15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乐宜高速高挖边坡概况 | 第17-33页 |
2.1 依托工程的自然地理、地质概况 | 第17-22页 |
2.1.1 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| 第17-22页 |
2.2 乐宜高速高挖边坡统计和归纳 | 第22-28页 |
2.2.1 高挖边坡统计分布情况 | 第22-26页 |
2.2.2 高挖边坡特性归纳 | 第26-28页 |
2.3 典型高挖边坡工程地质 | 第28-32页 |
2.3.1 高挖边坡地层岩性及工程特性 | 第28-31页 |
2.3.2 测区边坡遇到的不良地质问题 | 第31-32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高挖边坡坡体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3-41页 |
3.1 边坡分类 | 第33-34页 |
3.2 高挖边坡坡体结构分析 | 第34-38页 |
3.2.1 建立坡体结构的方法 | 第34-35页 |
3.2.2 高挖边坡坡体结构 | 第35-38页 |
3.3 影响高挖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分析 | 第38-40页 |
3.3.1 外部因素 | 第38-39页 |
3.3.2 内部因素 | 第39-40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四章 高挖边坡稳定性分析 | 第41-54页 |
4.1 边坡稳定性计算原理 | 第41页 |
4.2 边坡岩土体参数的确定 | 第41-43页 |
4.2.1 影响软质风化泥岩强度的因素 | 第42页 |
4.2.2 边坡岩土体参数的确定 | 第42-43页 |
4.3 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| 第43-52页 |
4.3.1 边坡在自然状态和工程防护状态下的稳定性分析比较 | 第43-46页 |
4.3.2 不同因素变化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| 第46-52页 |
4.3.3 理正分析结果 | 第5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2-54页 |
第五章 高挖边坡生态防护 | 第54-71页 |
5.1 边坡防护 | 第54-58页 |
5.1.1 工程防护 | 第54-55页 |
5.1.2 生态防护的种类及其使用条件 | 第55-56页 |
5.1.3 生态防护的机理 | 第56-58页 |
5.2 高挖边坡生态防护 | 第58-63页 |
5.2.1 现阶段高挖边坡生态防护 | 第58-60页 |
5.2.2 生态防护的原则 | 第60-61页 |
5.2.3 改善对策及注意的问题 | 第61-63页 |
5.3 乐宜高速高挖边坡生态防护 | 第63-70页 |
5.3.1 防护现状 | 第64-65页 |
5.3.2 景观与养护 | 第65-66页 |
5.3.3 具体工程实例 | 第66-70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第六章 公路路域边坡生态环保综合评价 | 第71-80页 |
6.1 评价调查内容与指标体系 | 第71-72页 |
6.1.1 调查内容 | 第71页 |
6.1.2 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71-72页 |
6.2 评价指标权重与分值 | 第72-74页 |
6.2.1 权重确定 | 第72-73页 |
6.2.2 分值确定 | 第73-74页 |
6.3 评价模型与评价结果的等级划分 | 第74-76页 |
6.3.1 综合评价模型 | 第74-75页 |
6.3.2 模糊数学模型 | 第75-76页 |
6.3.3 评价结果的等级划分 | 第76页 |
6.4 工程实例评价 | 第76-79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79-80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80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5页 |
致谢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