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嵌入率矩阵编码及其在隐写术中的应用
表目录 | 第6-7页 |
图目录 | 第7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0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页 |
1.2 隐写术的发展现状 | 第10-14页 |
1.2.1 隐写术概述 | 第10-11页 |
1.2.2 隐写编码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3 论文安排及主要研究结果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数据嵌入编码模型 | 第15-20页 |
2.1 隐写编码模型 | 第15-19页 |
2.1.1 基本模型 | 第15-17页 |
2.1.2 湿纸编码模型 | 第17-18页 |
2.1.3 湿度级模型 | 第18-19页 |
2.2 双层隐写编码模型 | 第19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19-20页 |
第三章 快速大嵌入率矩阵编码 | 第20-35页 |
3.1 基于随机线性码构造大嵌入率编码 | 第20-21页 |
3.2 基于比特控制的矩阵嵌入 | 第21-26页 |
3.2.1 基于 1 比特控制的矩阵嵌入 | 第21-23页 |
3.2.2 基于多比特控制的矩阵嵌入算法 | 第23-24页 |
3.2.3 性能比较 | 第24-26页 |
3.3 基于扩展矩阵的快速矩阵嵌入 | 第26-31页 |
3.3.1 基于 1 个附加列的矩阵嵌入 | 第26-27页 |
3.3.2 基于 h 个附加列的矩阵嵌入 | 第27-29页 |
3.3.3 性能比较 | 第29-31页 |
3.4 生成小嵌入率码族 | 第31-32页 |
3.5 算法参数分析 | 第32-34页 |
3.5.1 参数 h 对两种算法性能影响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5.2 算法 3 中参数 ti对性能影响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5.3 两种算法的比较 | 第34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四章 基于大嵌入率矩阵编码的±2 自适应隐写 | 第35-44页 |
4.1 ±2 隐写概述 | 第35页 |
4.2 最优±2 隐写编码的参数选择 | 第35-36页 |
4.3 ±2 隐写编码 | 第36-37页 |
4.3.1 LSB 层嵌入 | 第36页 |
4.3.2 次 LSB 层嵌入 | 第36页 |
4.3.3 第三 LSB 层嵌入 | 第36-37页 |
4.3.4 参数选择与传输 | 第37页 |
4.3.5 提取 | 第37页 |
4.4 基于±2 隐写的自适应算法 | 第37-40页 |
4.4.1 纹理复杂度的刻画 | 第37-38页 |
4.4.2 修改方式 | 第38-39页 |
4.4.3 嵌入-提取算法 | 第39-40页 |
4.5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40-43页 |
4.5.1 编码性能比较 | 第40-42页 |
4.5.2 基于±2 编码的隐写算法性能比较 | 第42-43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五章 基于大嵌入率矩阵编码的±1 自适应隐写 | 第44-54页 |
5.1 自适应隐写算法的关键问题 | 第44-45页 |
5.2 算法设计的整体思路 | 第45页 |
5.3 纹理度函数定义 | 第45-46页 |
5.4 数据嵌入算法 | 第46-49页 |
5.4.1 计算纹理度 | 第46-47页 |
5.4.2 估计门限值 T | 第47页 |
5.4.3 LSB 层嵌入 | 第47-48页 |
5.4.4 次 LSB 层嵌入 | 第48-49页 |
5.4.5 参数通信 | 第49页 |
5.4.6 生成载密图像 | 第49页 |
5.5 数据提取算法 | 第49-50页 |
5.5.1 参数提取 | 第49页 |
5.5.2 从 LSB 层提取消息 | 第49页 |
5.5.3 从次 LSB 位提取消息 | 第49-50页 |
5.6 性能比较 | 第50-52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52-54页 |
结束语 | 第54-56页 |
一、全文总结 | 第54页 |
二、展望 | 第54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0页 |
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| 第60-62页 |
致谢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