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禾谷类作物论文--稻论文

川渝地区农业气象干旱风险区划与损失评估研究

致谢第6-8页
摘要第8-10页
ABSTRACT第10-12页
目录第13-16页
图索引第16-18页
表目录第18-19页
第一章 绪论第19-42页
    1.1 研究意义和目的第19-2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1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遥感干旱监测研究进展第25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灾后损失评估研究进展第33-34页
    1.3 干旱的含义、分类及成因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干旱的含义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干旱的分类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干旱的成因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干旱的特点第36-37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内容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技术路线第39页
    1.5 研究区概况第39-42页
第二章 干旱监测指标与遥感监测方法第42-55页
    2.1 气象干旱指标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降水距平百分率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降水量分位数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标准化降水指数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Z指数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湿润度和干燥度第43页
    2.2 农业干旱指标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土壤相对含水量指标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作物水分指标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供需水比例指标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作物缺水指标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帕默尔干旱指数第44页
    2.3 水文干旱监测指标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地表水供给指数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水文干旱强度指数第45页
    2.4 社会经济干旱指标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干旱经济损失指数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干旱饮水困难百分率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城市干旱指数第45-46页
    2.5 干旱遥感监测方法第46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基于植被指数的遥感干旱监测方法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基于热红外遥感的温度法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基于特征空间的遥感干旱监测方法第50-52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52-55页
第三章 川渝地区农业气象干旱风险区划研究第55-76页
    3.1 资料来源第56-57页
    3.2 评价指标与方法第57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川渝地区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标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川渝地区承灾体脆弱性指标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川渝地区抗灾减灾能力指标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川渝地区农业气象干旱风险评估模型(R)第61页
    3.3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第61-62页
    3.4 权重确定第62-64页
    3.5 农业气象干旱风险评价第64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川渝地区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川渝地区承灾体脆弱性评价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川渝地区抗灾减灾能力评价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川渝地区农业气象干旱风险评估第70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5 川渝地区农业气象干旱风险评估模型的检验第73-74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74-76页
第四章 川渝地区干旱监测方法研究第76-108页
    4.1 基于TRMM数据的干旱监测第76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数据资料与方法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数据有效性分析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第78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累积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第87-88页
    4.2 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的干旱监测方法研究第88-10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研究采用的数据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植被指数与地表温度构建特征空间的原理第90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不同植被指数构建的特征空间第92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与土壤湿度相关性比较第95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与降水相关性比较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_E的土壤湿度监测第98-101页
    4.3 距平植被指数(ANDVI)对土壤湿度和降水响应的时滞性分析第101-106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106-108页
第五章 川渝地区农业产量损失评估方法研究第108-147页
    5.1 作物长势遥感监测第108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作物长势遥感监测模型第109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作物长势遥感监测分析第111-113页
    5.2 基于拉格朗日法的川渝地区水稻损失评估第113-12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气象灾害损失评估方法第113-11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川渝地区水稻产量变化特征第115-11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川瑜地区水稻灾害损失变化特征第118-121页
    5.3 基于直线滑动平均法的川渝地区水稻损失评估第121-12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气象灾害损失评估方法第121-12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四川水稻产量变化特征第125-12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拉格朗日法与直线滑动平均法对水稻灾害评估的比较分析第126-127页
    5.4 基于平均减产分成法的水稻遥感损失评估第127-14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水稻种植区信息提取研究第128-13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水稻单产估产模型研究第132-14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基于距平植被指数的水稻受灾面积信息提取第141-14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水稻干旱减产量和损失量计算第144-145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145-147页
第六章 主要研究成果及展望第147-152页
    6.1 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第147-149页
    6.2 创新点第149-150页
    6.3 研究展望第150-152页
参考文献第152-170页
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70页

论文共17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有限差分法的铸造热应力数值模拟
下一篇:两段式厌氧工艺产甲烷发酵特性及微生物生态调控机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