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扎根理论的知识联盟协同创新机制及其实证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1 理论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实践背景 | 第13页 |
1.2 问题提出 | 第13-14页 |
1.2.1 如何构建知识联盟协同创新机制 | 第14页 |
1.2.2 如何揭示协同创新机制中构成要素间关系 | 第14页 |
1.3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4页 |
1.3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内容、方法与思路 | 第15-16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1.4.3 研究思路 | 第16页 |
1.5 本文创新点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8-26页 |
2.1 文献检索情况概述 | 第18页 |
2.2 知识联盟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8-20页 |
2.2.1 知识联盟的概念 | 第18-19页 |
2.2.2 知识联盟的特征 | 第19-20页 |
2.2.3 知识联盟知识共享和转移综述 | 第20页 |
2.3 协同创新相关文献综述 | 第20-24页 |
2.3.1 协同创新的概念及特征综述 | 第20-21页 |
2.3.2 协同创新机制综述 | 第21-22页 |
2.3.3 知识联盟协同创新综述 | 第22-24页 |
2.4 已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的总结 | 第24-25页 |
2.4.1 主要贡献 | 第24页 |
2.4.2 不足之处 | 第24页 |
2.4.3 已有研究对本文研究的主要启示 | 第24-25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3章 文章相关的理论基础 | 第26-38页 |
3.1 知识联盟的相关理论 | 第26-29页 |
3.1.1 知识联盟的产生 | 第26-27页 |
3.1.2 知识联盟的内涵及特征 | 第27-28页 |
3.1.3 知识联盟的组织方式 | 第28-29页 |
3.2 知识联盟协同创新相关理论 | 第29-32页 |
3.2.1 知识联盟协同创新的内涵 | 第29-30页 |
3.2.2 知识联盟协同创新的特征 | 第30-31页 |
3.2.3 知识联盟协同创新类型 | 第31-32页 |
3.3 扎根理论 | 第32-35页 |
3.3.1 扎根理论定义及特点 | 第32-33页 |
3.3.2 扎根理论内容及研究过程 | 第33-35页 |
3.3.3 扎根理论的效度 | 第3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5-38页 |
第4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知识联盟协同创新机制构建 | 第38-52页 |
4.1 研究设计 | 第38-40页 |
4.1.1 研究方法选择 | 第38-39页 |
4.1.2 数据收集 | 第39页 |
4.1.3 理论抽样 | 第39-40页 |
4.2 数据分析 | 第40-45页 |
4.2.1 开放性编码 | 第40-41页 |
4.2.2 主轴编码 | 第41页 |
4.2.3 选择性编码 | 第41-44页 |
4.2.4 理论饱和度检验 | 第44-45页 |
4.3 知识联盟协同创新机制构成 | 第45-50页 |
4.3.1 知识联盟协同创新动力机制 | 第45-47页 |
4.3.2 知识联盟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| 第47-48页 |
4.3.3 知识联盟协同创新扩散机制 | 第48-49页 |
4.3.4 知识联盟协同创新保障机制 | 第49-5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第5章 知识联盟协同创新机制的实证分析 | 第52-70页 |
5.1 研究设计 | 第52-55页 |
5.1.1 变量设计及假设提出 | 第52-54页 |
5.1.2 问卷设计 | 第54页 |
5.1.3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| 第54-55页 |
5.2 样本数据分析 | 第55-58页 |
5.2.1 样本描述性统计 | 第55-57页 |
5.2.2 信度和效度分析 | 第57-58页 |
5.3 数据分析 | 第58-65页 |
5.3.1 知识联盟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的数据分析 | 第58-62页 |
5.3.2 知识联盟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数据分析 | 第62-63页 |
5.3.3 知识联盟协同创新扩散机制的数据分析 | 第63页 |
5.3.4 知识联盟协同创新保障机制的数据分析 | 第63-65页 |
5.4 模型构建 | 第65-68页 |
5.4.1 知识联盟协同创新动力机制模型构建 | 第65-66页 |
5.4.2 知识联盟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模型构建 | 第66-67页 |
5.4.3 知识联盟协同创新扩散机制模型构建 | 第67页 |
5.4.4 知识联盟协同创新保障机制模型构建 | 第67-68页 |
5.4.5 知识联盟协同创新机制模型构建 | 第68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8-70页 |
第6章 知识联盟协同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| 第70-76页 |
6.1 基于动力机制的知识联盟协同创新对策与建议 | 第70-71页 |
6.1.1 明确知识联盟协同创新战略目标 | 第70页 |
6.1.2 加强技术知识的积累 | 第70-71页 |
6.2 基于运行机制的知识联盟协同创新对策与建议 | 第71页 |
6.2.1 搭建技术信息网络平台 | 第71页 |
6.2.2 加强知识主体间的信任 | 第71页 |
6.3 基于扩散机制的知识联盟协同创新对策与建议 | 第71-72页 |
6.3.1 扩散方式和渠道的多样化 | 第71-72页 |
6.3.2 营造良好的扩散环境 | 第72页 |
6.4 基于保障机制的知识联盟协同创新对策与建议 | 第72-74页 |
6.4.1 建立协同创新组织管理知识联盟 | 第72-73页 |
6.4.2 加强人员、技术和资金的投入 | 第73页 |
6.4.3 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| 第73页 |
6.4.4 加强创新文化和知识共享文化建设 | 第73-74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74-76页 |
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76-80页 |
7.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| 第76页 |
7.2 本文的研究局限 | 第76-77页 |
7.3 未来的研究工作 | 第77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8页 |
致谢 | 第88-90页 |
附录 | 第90-10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102-10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| 第104页 |